读音:quán lì
词性:名词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权力(3) 帕森斯则认为,“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
福柯认为,权力是各种力量关系的集合。
一般而言,权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权力是指某种影响力和支配力,它分为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大类。狭义的权力指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种组织性支配力。
根据权力的本质,对权量和权力进行如下精确定义:
制约权量(简称为 权量):设事物的价值量为Q,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数(或决策权数)为Kp,则把Kp×Q 定义为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量,即
Qp=Kp×Q
制约权力(简称为 权力):设事物在单位时间所释放的价值量为U,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数(或决策权数)为Kp,则把Kp×U定义为主体对于该事物的制约权力,即Up=Kp×U其中,Up= Qp /T,U = Q /T。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分工与合作,这些社会关系通常具体表现为相应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简称为集体)。人们一方面不断地向这些集体投入一定的价值资源,另一方面会从这些集体中获得一定的价值利益。
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集体中,人们所投入的价值资源并不是由所有人来共同进行支配,所产出的价值利益也不是由所有人来共同进行分配,而是由一个人(即领导者)或若干人(即领导集体)按照相应的法律、制度、规章或伦理道德,根本集体的基本意志或利益要求,对投入的价值资源或产出的价值利益进行支配。
为了充分利用集体的各种价值资源,使集体的公共价值资源能够充分代表集体的意志或集体的利益价值观,从而产生最大的价值增长率,就必须推选一些领导能力强、道德品德好、利益相关性强(股份数多)的人来支配这些公共价值资源,并赋予相应份额价值资源支配份额的资格,这种资格就是权力。由此给出权力的本质。
是权力导致腐败而是恐惧。那些掌权者恐惧丧失权力及无权者恐惧权力的蹂躏都导致了腐败。大多数缅甸人所熟悉的四种腐败(a-gati)。( Chanda-gati)贪婪的腐败,由欲望导致的腐败,是由于受到诱惑或出于那些人们的喜好背离了正确的道路。(Dosa-gati)偏狭的腐败是采取错误方式去敌视那些心怀恶意者,(moga-gati)愚昧的腐败是由于无知所带来的失常。而这四种中最坏的也许是恐惧的腐败(bhaya-gati) [1]
权力,展现的是力量于控制能力。而权利是有权享有相应的应该具备的利益。而权力是欲望的转化物,有着非常明显的主观意愿的表达。权力动机是产生其相应行为的主观因素,同时其也是在此过程之中能够体现出多样化的选择。 [2]
公权力:就是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属于集体或其他成员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
私权力:就是集体赋予其成员支配属于自身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权力使用的效率性,许多集体成员的私权力被统一收缴,归相应的领导主体所使用。
权力的客观目的在于影响和制约他人的价值来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此权力是一种客观的、间接的价值形式,它必然会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这就形成了权威。
权威:权威是权力的主观反映形式。
权威与权力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权威以权力为基础上下波动,权力的大小在根本上决定着权威的大小,权力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在根本上决定着权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权力如果发生了变化,权威迟早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权威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偏离权力的大小;第三方面,权威会对权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有些人虽然实际权力并不大,但他的魄力、智力和人格能够给人产生强大的权威感,强大的权威感有时会放大和扩展一个人的实际权力。不过,一般情况下,权力与权威的大小是基本对等的。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对权力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价值形态的角度来看,可分为财权、物权与人事权。
从物权属性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生活资料分配权、生产资料使用权与所有权。
权力 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含军事权力)和文化权力(含宗教权力);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生产权力、(流通)销售权力和消费权力;
从机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思维活动权力、行为活动权力和生理活动权力;
从行为活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行为目标选择权力、行为方案决策权力、行为结果评价权力;
从执行流程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目标方案决策权、行为执行权、监督评价权;
从主体存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生生存权、人身自由权与人生发展权;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生自由控制权、生活资料消费控制权、生产资料所有控制权、价值观控制权;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事任免权、工作安排权、责权利分配权;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
从作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作为集体成员在集体中权力,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所享有的基本权力,作为社会关系对于他人的权力。
权力配置的一般法则:集体中各成员的权力配置比例在原则上趋近于每个成员的价值投入比例。
1.由于领导才能的不同,集体各成员对于权力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客观失误率,集体会赋予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的人以更大的权力,以减少集体因权力使用的客观失误所产生的价值损失风险。
2.由于道德品质的不同,集体各成员对于权力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失误率,集体会赋予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以更大的权力,以减少集体因权力使用的主观失误所产生的价值损失风险。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社会里,大部分的价值都是低层次的,这些低层次价值通常具有较低的共享性和关联性,较高的矛盾性和独立性,这些价值资源的支配,就应该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来进行,才能具有较高的价值效率。
4.在社会处于较高动荡程度和较大变化情况的环境里,价值的变动性较大,各种利益矛盾比较尖锐化和复杂化,就应该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来进行支配,才能具有较高的价值效率。
5.集体明文规定所赋予的名誉权力与拥有的实际权力不同,领导主体由于能力、品质、资历、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可能要大于或小于集体所赋予的名誉权力。
6.集体可以通过各种法律制度、管理流程、监督手段、奖惩方法和公众参与方式,逐渐稀释和弱化领导主体的实际权力,确保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集体的意志或利益要求,使集体中各成员的实际权力配置比例在原则上逐渐趋近于每个成员的价值投入比例。
7.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集体一般成员的基础权力,可以进一步稀释和弱化领导主体的实际权力。如提高一般集体成员的言论自由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社会救助权、申诉权、生存权、人身自由权、公众表决权、监督权与公共事务参与权等。
1 .财富基尼系数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 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提出了一个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用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一些学者对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作了探索,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提出了一个简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数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顺序排队,分为人数相等的n组,从第1组到第i组人口累计收入占全部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wi,则
说明:该公式是利用定积分的定义对洛伦茨曲线的积分(面积B)分成n个等高梯形的面积之和得到的。
2 .权力基尼系数 。
模仿贫富差距的计算方式,可以确定权力差距的计算方式,即权力基尼系数。
横轴代表人数比例x%(注意此比例计算是从低权力的人开始计算的,到100%时才涵盖最有权力的人),纵轴代表该比例的人拥有的权力占集体总权力的比率y%,斜直线(绿线)代表绝对平均权力状态(即每个人拥有的权力相同)下,低权力人群所占人口百分比和总权力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权力占比等于人数占比);弧线(红线)代表实际情况(实际是由权力-人数分布曲线积分而来),垂直线(蓝线)代表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权力被唯一一个人占有)的情况。红线和绿线中间的面积越小,权力配置越平等。权力基尼系数表示的是绿红线间面积与绿蓝线间面积之比。权力基尼系数越小,红线与绿线越接近,反应权力配置越平均;反之,权力基尼系数越大,红线与绿线越远离,反应权力向少数人集中。
权力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集体成员之间的权力配置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权力被一个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集体成员之间的权力配置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权力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对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的权力配置同样存在一个警戒线,即权力基尼系数同样存在一个警戒值,如果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权力基尼系数的简易计算,同样可以模仿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所提出的计算公式。
显然,权力基尼系数越大,这个社会的集权程度就越高,民主程度就越低;权力基尼系数越小,这个社会的集权程度就越低,民主程度就越高。
权力 权力从何而来丁金山先生在《天道演化哲学》中认为,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关于权力来源的学说,分别是权力神授学说体系、契约学说体系和阶级斗争学说体系。
文艺复兴前后兴起的人文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使权力来源解释的契约理论得以产生。契约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马克斯·韦伯等,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起源”、“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程序合法”等。
“天赋人权”强调人天生就是平等的。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亚当·斯密则强调:“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其他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主权在民的思想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发展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卢梭、狄德罗为典型代表。“主权在民” 主要观点包括: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君主、政府官员等只是代表人民履行权力的机构。国家权力来源于平等的人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契约。政权尽管可以在家族中世代继承,由君主个人掌权,但它不是一种私人财产,而是一种公共的财产,因此决不能从人民手中剥夺。它根本上只属于人民,完全为人民所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政府和公共权威是财产,全民集体是所有主,而君主是其用益者、代理人、受托人。契约的条件随国别而异,但是无论何处,全民有权力不顾一切反对或维持他们已订立的契约,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这一点。当契约已无必要时,人民恢复自然权利,享有完全自由,也可同他们所愿意的任何人以他们喜欢的方式重订新契约。
“三权分立”及“程序合法”原则是实现“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主权在民既可能导致滥用权力,也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混乱。正是针对这两个问题,人们对主权在民契约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权分立”及“程序合法”原则。
孟德斯鸠是提出三权分立的杰出代表,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它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可以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作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作法律所许可的事。”
在孟德斯鸠时代及其后,多数思想家认为,最好的制度是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于人民,因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人民应自己统治自己,但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可实行代议制,立法权归于议会和人民选出的代表,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行政权则可归于国王。司法权则应归于单独的机关。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来的,后经列宁、毛泽东等人不断发展完善。
马克思等没有直接指出国家权力来源于阶级斗争,但其有关论述及进行阶级斗争的实践体现了这一观念。该理论认为: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曾经有不需要国家和不知国家为何物的时期,国家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才成为必要并因此而产生的。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某种神秘力量,既不是神意的体现,也不是权利的让渡。“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它表示“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郭大力,王亚南译,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第253页,商务印书馆,1974
权力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对“权力”的可能有四种甚至以上的定义:
“权力”作为个人或国家的追求目标(power as a goal)。“权力”作为影响力(influences)的度量(measurement)尺度,即资源的内容与多寡。“权力”作为政治斗争的结果(results)。“权力”作为一种宰制(domination)与被宰制关系的表述。权力:在反对情况下仍能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米尔斯)。
关于上述四种定义,由于个别研究者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此不同的文献和学人,可能使用不同的定义。例如社会学、文化批判、论述研究(discourse studies)等领域可能侧重“宰制关系”。政治哲学侧重个人、团体、国家等单位追逐的目标的探讨。国际政治学则侧重国际行为者影响力的度量。
由于权力天生的强制性和不平等性,人们常常权力与恶相提并论。但是权力也是人类社会维持运作的必然手段。当权力作为力量的正当性失去后,往往会蜕变成赤裸裸的暴力。
阴阳学中的权利:社会是残酷的,如果没有权力、地位、财富就永远不能出人头地,永远被人欺负。因为世界没有公平只有强弱。有的人一出生就有豪车豪宅 而且是庞大家业的继承人,有的人一出生只是穷乡僻壤受寒冷受饿的孩子。自己的人生只有改变“权力、地位、财富”其中一项,才可以获得社会上的优势的生存机会。古代人相信请阴阳师按照生日在“紫冰银结印符”雕刻“瀛鸯、澞塬”结印阵之后再结印册上添加“染付春秋、筌蹄胡禄、水差芥子”结押这样可以助好运帮助自己获得权力、地位、财富
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一方面,一国最高权力来源于其公民对自身部分权利的让渡;另一方面,权力在自然权利确认为法定权利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相互作用。一方面,公民可以以权利控制权力;另一方面,法定权利的实现,救济也离不开权力。
三、相互冲突。一方面,权力是保障权利必不可少的力量;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权利又必须限制权力。
书 名: 权力
作 者:陈兴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1日
开本:16开
定价: 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