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

海州区

中文名 海州区
海州特产 锅塌鲈鱼、汪氏滴醋等
历史名人 汪德昭、汪德熙、李汝珍
外文名 HaiZhouQu
火车站 连云港站
机场 连云港花果山国际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中国)江苏连云港
政府驻地 海州区秦东门大街28号
著名景点 孔望山、锦屏山、石棚山、孔雀沟、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花果山景区、渔湾风景区、云龙涧景区、桃花涧景区
汽车站 海州客运站、连云港新浦汽车客运总站、新浦汽车南站、苏欣客运站
电话区号 (+86)0518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民国以前

海州区阿育王塔海州区阿育王塔海州历史悠久,据最早的历史地理书《禹贡》记载,海州在夏商时期属九州之一的徐州。周朝时,将原来徐州之域分为青州、兖州,海州属兖州。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属郯国。秦朝属东海郡。

西汉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东汉隶属于徐州刺史部东海郡。三国魏时属东海国。

西晋隶属于徐州东海郡。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于郁洲岛立青州、冀州。齐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东海郡转属冀州,改名北东海郡。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废东海郡,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海州改为东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置总管府。武德七年(公元625),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罢都督府,分天下为十道,海州属河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改州为郡,海州改为东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东海郡复改为海州。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海州入吴国。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公元959),为后周所占。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8),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3),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海州属淮南东路。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2),海州改为西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后改为海宁府。至元二十年(公元1284),海宁府改为海宁州,属淮安路。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2),设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海宁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淮安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海宁州复改名海州,属淮安府。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从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属安徽省淮安府。康熙五年(公元1662),淮安府复归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苏省,海州属江苏省淮安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州存县,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治海州城内。同年4月,析东海县东南境11镇置灌云县。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划设5道,东海县隶属徐海道。民国16年4月,道废除。民国18年,海州划为东海县第一区,区公所设于海州城内。民国22年后,江苏省试行行政督察区制,东海县先后属江苏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区和东海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于海州城内。

民国28年3月,日军侵占海州后建伪县政权,后成立东海县治安维持会和伪东海县政府;民国东海县政府转移农村,至民国30年冬解体。民国35年,第八行政区属徐州绥靖公署,辖区及行政专员公署驻地未变。

解放之后

民主路老街民主路老街民国37年11月6日,驻守海州地区的国民党44师弃城西撤。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海州,中国共产党新政权合海州、新浦及东境连云市成立新海连特区,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下辖新海市、连云市和云台办事处。同年11月15日,成立以海州城为中心的新海市锦屏区,区公所设于海州城内。

1949年11月25日,新海连特区改称新海连市,锦屏区隶新海连市。1949年12月,东海县河南乡划归锦屏区。1950年5月1日,新海连市与东海县合并称新海县,同年11月,改锦屏区为新海县第四分区。1950年12月,撤新海县,恢复新海连市建制,同时改新海县第四分区为新海连市锦屏区。

1952年7月,锦屏区易名为海州区,仍隶新海连市。1952年8月后,东海县富安镇划归海州区。1953年1月,新海连市改属江苏省。

1953年11月,经海州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海州区人民政府。1955年11月,海州区人民政府改称海州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政社合一,称海州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新海连市改称连云港市,海州区隶属关系未变。1963年5月,改海州人民公社称海州区人民委员会。1969年11月,成立海州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海州区人民政府。

1978年,海州区增设幸福路街道办事处,下设新增划的幸福路、红旗、洪门、江化、车站、新海、文化7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改海州街道办事处为砚池街道办事处,领砚池、市桥、南中、鼓楼、中大街、新建、东门、西门、双龙9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83年6月,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海州、新浦两区为新海区。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海州、新浦两区分治,恢复海州区建制。

1992年6月,经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区政府派出机构。

行政区划

历史

北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海州辖东彭城郡、东海郡、海西郡、沭阳郡、琅琊郡和武陵郡,领龙苴、安东、渤海、赣榆、安流、广饶、下密、襄贲、海西、临海、下城、临渣、怀文、服武、朐县、海安、山宁、上鲜、洛要等19县。

北齐和北周时,海州辖东海、朐山、武陵、沭阳、海安等5郡,领广饶、东海、朐山、上鲜、洛要、沭阳、襄贲等7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东海郡领朐山县、东海县、涟水县、沭阳县和怀仁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总管府领海、涟、环、东楚4州,海州辖朐山、龙苴、新乐、曲阳、沭阳、厚丘、怀仁、利城、祝其9县。

五代时,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赣榆、涟水5县。

元朝时,海宁州领朐山、沭阳、赣榆3县。

明朝时,以州治朐山县省入,领赣榆县。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直隶州领赣榆、沭阳2县。

民国18年(1929年),东海县第一区辖海州镇、新浦镇、石东镇、环城乡、太平乡、鲁兰乡、张湾乡、新坝乡。

民国37年11月,新海市锦屏区辖鼓楼镇、文庙镇、南中镇、砚池镇和城东乡、西门乡、丁庄乡(城北乡)、朐山乡、山南乡、河南乡、太平乡、富安乡。

1951年8月,东海县太平、富安二乡划归锦屏区。

1952年7月后,海州区所属镇为街,辖鼓楼街、文化街(原文庙镇)、南中街、砚池街和西门乡、南门乡(原城东乡又称东门乡)、车站乡(原城北乡)、锦屏乡(山南乡又称磷矿乡)、棉厂乡(原朐山乡)、富安乡、太平乡、河南乡。同年8月后,东海县富安镇划归海州区。1954年10月后,河南乡、太平乡、富安乡、富安镇相继复归东海县管辖。

1958年9月,海州人民公社撤西门乡、南门乡,设园艺场和南门大队、新建大队;撤车站乡,设车站大队和洪门大队;合棉厂乡、锦屏乡成立锦屏人民公社(1960年后为市直属公社)。同年,成立海州街道办事处,下设鼓楼、南中、砚池、文化、新建、和平、西门7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963年2月,海州人民公社撤园艺场,分设成白虎山、园林、西门丁庄4个生产大队。

1978年5月海州区革命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改办砚池街道办事处并新增幸福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6月,原连云港市直属的锦屏、新坝2个人民公社和新浦农场、锦屏林场及洪门、孔望山2个果园划属新海区,并辖砚池、幸福路、浦东、浦西、路南、市东、临洪7个街道办事处。

1986年6月,海州区辖锦屏镇、新坝乡、朐阳乡、洪门乡,海州、幸福路2个街道办事处,锦屏林场和洪门、孔望山2个果园。

1983年7月,新坝人民公社改称新坝乡。1983年9月,锦屏人民公社改称锦屏乡,1984年7月,又改建为锦屏镇。1984年3月,砚池街道办事处复称海州街道办事处。1984年4月,组建成立洪门乡,下设洪门、车站、临洪、沈圩4个村民委员会。1984年8月,组建成立朐山乡,下设白虎山、园林、西门、丁庄、新建、南门6个村民委员会。

现状

海州区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辖13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1个乡。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连云港市海州区位于连云港市西南部,南与灌云县接壤,北与赣榆区相连,东临连云区,西以蔷薇河为界与东海县相望。地处北纬34°25′45″~34°35′13″和东经119°4′17″~119°13′10″,居淮河流域沂沭水系的下游。东西平均宽10.5公里,南北长19.25公里,总面积158.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80%。中部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427.7米,为全区至高点。

地形地貌

海州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境内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5米。锦屏山马耳峰海拔为433.6米,为全区最高点。平原占总面积80%。城区南侧有锦屏山、白虎山,东部有较著名的孔望山、石棚山等。

气候特征

连云港市海州区属暖温带南缘湿海州风光海州风光润性季风气候区,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0.2℃,最热月平均气温27℃,冬季基本上无冻土层。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平均每5天回升1℃。年平均降水量961.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60%~65%。年平均日照时数2530.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全年大于0℃的日照时数1600小时以上。海州区和连云港市其他地区一样,盛行偏东风,年平均风速为3.1~3.6米/秒,大风日数每年9~18天。

自然资源

连云港市海州区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集中在锦屏山周围的岗岭地带,海州区海州区早在明清时代即被用作居民饮用水和菜田灌溉水,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的双龙井至今仍然存在。锦屏山南侧平原的高庄、李圩一样,有淡水淡化体存在,有利用价值。玉带河横贯区境北侧。最南面是与灌云县交界的泊阳河,向东直通黄海。城西有全市最大的蔷薇河,它不仅是连云港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用水资源,更是连云港市人民唯一的饮用水源。

矿产

海州区境内矿藏以磷最丰富,蕴藏量在2300万吨以上。海州磷矿在中国磷矿地质特征中最具代表性,国家地质部门对这一类型的矿床,命名为“海州式磷矿”,矿体分上、下两个层位,磷源来源主要是深海底的火山喷发作用,经洋流上涌,将磷带至有利的沉积区,再受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改造而成。锦屏磷矿在锦屏山南麓,分东山、西山两个采矿场,与磷半生的有锰矿以及少量的铅、锌矿点,但未形成工业开采规模。

人口民族

海州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分布表海州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分布表海州古代辖境很广,且多变化。时辖郡,时属府;时辖数县,时辖1县。故人口随政区变更而增减。

民国元年(1912年),海州为东海县治所,全县计有126271户480766人。民国36年,东海全县有106664户,542750人。民国37年11月7日建锦屏区时,全区有4296户,2125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海州区人口增长增速。1976年以后,海州区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86年以后,区政府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总目标,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全区人口素质大为提高。至1992年,海州区有人口12.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8%。

2021年末,全区户数25.70万户,户籍人口78.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9.20万人,女性人口39.2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95%和50.05 %。全年出生6429人,人口出生率为8.24 ‰;死亡2272人,人口死亡率为2.9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3]

民族概况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海州区少数民族人口为120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海州区汉族人口为127068人,站总人口数的99.84%,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及朝鲜族等6个少数民族人口为206人,占总人口数的0.16%。

经济概述 

综合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83亿元,比上年增加7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3%。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90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6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546.07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21.8:75.0。[3]

海州区海州区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25.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26.75亿元,增长0.6%;林业产值0.83亿元,增长0.8%;牧业产值4.66亿元,增长12.0%;渔业产值4.90亿元,增长1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95亿元,增长2.5%。全区小麦种植面积30.27万亩,总产12.08万吨;水稻种植面积28.82万亩,总产19.0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7.76万亩,产量30.34万吨。年末生猪存栏量6.75万头,全年出栏量15.44万头;家禽存栏78.94万只,出栏285.13万只。

2021年,积极引导扶持、培育发展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3家、家庭农场517家、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区级以上示范农场、示范社120家和47家,省级以上示范农场、示范社19家和9家。大力推广农业信息化应用,数字农业经营主体达40家,物联网设备达205组。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面积25.9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6.18%,超省定目标任务,创成首批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稻麦)生产基地1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5个、核心示范片35个。

2021年,全区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8116万元,增长47.5%。全年农药使用量下降0.56%,肥料使用量下降0.63%。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个,全区棚膜回收率99%,地膜回收率77.93%,农膜综合回收率94.18%。全区规模场资源化利用率98.62%,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设备配套100%,治理率100%。[3]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123家实现产值419.88亿元,增长6.1%;实现营业收入415.32亿元,增长7.9%;实现利润总额43.93亿元,下降2.6%。累计实现增加值增长4.7%。分行业来看,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比较大,是拉动全区工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医药制造业企业5家,实现产值164.39亿元,增长4.0%,占全区产值的39.2%;设备制造业企业46家,实现产值124.09亿元,增长14.8%,占全区产值的29.6%;能源企业7家,实现产值56.58亿元,下降2.2%,占全区产值的13.5%;农副食品、食品制造业16家,实现产值32.72亿元,增长0.7%,占全区产值的7.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20家,实现产值23.8亿元,增长18%,占全区产值的5.7%;金属制造业9家,实现产值6.47亿元,增长13.08%,占全区产值的1.5%;纺织及其他行业20家,实现产值11.82亿元,下降10.5%,占全区产值的2.8%。

2021年,全区在库建筑业企业10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3.6亿元,增长2.0%,其中超亿元企业19家,实现总产值55.30亿元,占全部产值的75.1%。[3]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3.14亿元,增长6.8%。其中,项目投资完成183.23亿元,增长18.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9.91亿元,下降6.1%。工业投资完成88.23亿元,下降3 %;工业技改完成42.73亿元,下降1.1%;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1.13亿元,增长34.6%;服务业投资完成212.18亿元,增长10.5%;制造业投资完成76亿元,下降7.8%;建筑安装投资完成240.3亿元,增长7%。

2021年,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73.52万平方米,增长1.8%;商品房销售额186.26亿元,增长4.3%;房屋施工面积743.04万平方米,下降1.4%,其中新开工175.159万平方米,增长25.0%;年末待售面积26.25万平方米,增长20.8%。

国内贸易

消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8亿元,增长10.0%。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35.49亿元,增长18.7%;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60.34亿元,增长16.6%;住宿业实现销售额4.48亿元,增长11.1%;餐饮业实现销售额36.97亿元,增长27.5%。

2021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10家,数量居全市之首。开展专项调研20余次,加大楼宇项目招引培育,新增入驻楼宇企业900余家,实现税收12.38亿元,税收过千万元楼宇达20栋。完善街区配套,发展月光经济,举办商业街区月光经济活动启动仪式,助推夜间经济发展。陇海步行街、盐河巷、民主路等6条街区年销售总额达23亿元,创历史新高。电商交易额突破260亿元,占全市总量近40%,位居各县区第一。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新招引过亿元项目110个,总投资257.61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10个,总投资108.2亿元,招商引资“8010”工程超额完成。实现进出口总额15.34亿美元,增长26.5%。境外投资完成2947万美元,增长13.37倍。实际利用外资12001万美元,增长2.3倍,创历史新高。新增签约项目494个,增长34.6%,总投资达378.22亿元。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投入运营,在点点通跨境电商公服平台备案企业39家,线上成交额1.06亿元,其中“9710”业务实现1.04亿元,占全市的52.3%。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亿元,增长12.6%,完成年度预算的10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50.35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9.8%。

2021年,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专项资金、政府债券、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打好政策“组合拳”。累计投入各类引导资金近1.9亿元,支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并举的产业布局发展。深化政银企合作,225家农业经营主体获批“政银担”贷款2.5亿元,32家科技型企业申报“苏科贷”1.1亿元。粮食收购共同担保基金撬动银行授信1亿元,全市首家开展“政采贷”合作模式,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

2021年,拨付1.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更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投入4.9亿元,推动镇村污水治理、城区雨污分流、浦南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足民生短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拨付3.5亿元,促进都市农业高效高质发展,建设“四好”农村路和高标准农田,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立应急响应资金保障机制,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安排防疫经费7000余万元,保障核酸检测、隔离点建设和疫苗接种等支出需要。投入2.3亿元,支持创文创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3]

社会事业

科技

2021年,实施技术人才需求“鹊桥计划”,聚焦“三新一高”重点领域,发布武汉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成果150项,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80项;承办2021高校院所服务苏北五市产学研活动,举办“高校专家企业行”“科技金融进企业”等各类活动55场,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81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联合申报省成果转化项目5项、市成果转化揭榜挂帅项目5项、省科学技术奖11项,获批省产学研项目6项、省科技副总30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1.8%。[3]

教育

2021年,全区有普通高中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10所;小学27所(含宋跳小学,中心校以上、不含九年一贯制),完小15所,教学点5个;特殊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幼儿园111所(其中公办园57所,民办园54所),少年宫1所。“营转非”之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5所。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5627人(高三1525人),专任教师50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1341(高三单招班84人),专任教师 91 人;中学在校生15016 人(含培智学校学生,其中初三学生 4873人),小学在校生(含培智学校学生)52619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808人,少年宫在职教师22人;在园幼儿30139人,幼儿园教职工3812人(在编在职教师165人)。

文体旅游

2021年,以重大项目带动行业发展,建成连云港市滑翔伞基地、刘志洲山体育公园,朐山书院新址启用,双龙井文博园成为城市会客厅,文庙打造为“东海民众教育馆旧址”,月牙岛成为海州“城市绿肺”,谢家洋房改造为“孙中山建港指挥部”。全区20个文旅项目入选市重点文旅项目清单,占比达30.7%,其中连云港园博园被列入省级重点文旅项目。

2021年,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玉带河体育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建月牙岛北岛、锦屏山森林公园等沿河沿路体育设施20处。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社区图书馆分馆20家,实现全区镇街、村社数字文化馆全覆盖。围绕建党100周年重要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活动10余场次。以节庆旅游为依托,举办第七届“花漾海州·花朝节”、第四届孔子文化旅游节等大型群众活动50场次。

2021年,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完成谢小楼桥、甲子桥等文保单位修缮、区级文保单位“两线”划定、辖区105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核工作。积极推进非遗电商平台建设,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传承传播展示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人。

卫生

2021年,按标准储备隔离房间2315间,门磁、呼叫系统等技防手段覆盖率达100%,累计集中隔离2159人,居家监测4.2万余人。新购移动核酸检测车1辆,单检能力提高至9.11万人/日,集中采样点3处,累计检测47.8万余人次;储备流调、检验、采样、消杀各类人员2156人,在全市率先开展5轮342次大规模核酸检测实战演练,参与演练人员达7.5万余人。疫苗接种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启用流动接种车4辆,累计接种149.06万人次,接种率达85.72%,切实筑起全区免疫屏障。

2021年,新增省市各类医疗服务示范载体26家,其中基层名医工作室7家,创成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妇幼健康示范门诊,家庭医生创新试点单位、星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室创成数量居全市第一。实施智慧医疗,公立医疗机构自助挂号机覆盖率、扫码支付率、线上医生工作站建设率均达10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4.36%,超市级标准4个百分点。

2021年,强化学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儿童视力服务7.2万人,眼科医院完成二级专科医院复审;提高居民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打造卫生应急体系,顺利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级卫生应急规范区复评工作验收。成立区国卫复审专班,创成省级卫生镇1个、健康村8个、健康社区14个,以全省最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

居民生活

2021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95元,增长8.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47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27元,增长10.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13,增长18.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980元,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647元,增长24.3%。[3]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30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545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5882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12人,分别完成目标的114%、190%、534%和18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727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363人,引领大学生创业221人,开展创业培训648人,创业带动就业6535人,分别完成目标的112%、121%、100%、108%和111%。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809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81人,职业技能鉴定取证523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238%、181%和174%。

2021年,全区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60元提升到193元,对65岁以上高龄参保人员增发基础养老金。全区人均养老金水平达235.71元/月,比上年末增长17.43%,在全市排名第二。涉及被征地安置1个批次,涉及被征地农民309人,全部刚性入保,征缴社会保障补助金2816.57万元。

城市建设

2021年,建成河滨路等4条城市道路,完成50条背街小巷整治。建成5个城市公园、10处口袋公园、10条道路绿化、30处花园式街巷。改造老旧小区60个,解危城镇危房1.1万平方米。完成139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自然村覆盖率达60%。创建美丽宜居村庄14个,完成农房改善2682户,3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创建成为“省级示范项目”。推进拆除工地信息化监管,培育第一批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工地17个。对区内6条河道共12.5公里400个入河雨、污水排口进行全面动态排查,完成12个排口截流闸门安装。推进四、六、八、十片区23条道路50.74公里管网建设以及6个小区7.5公里雨污水管网分流改造,完成189家沿街“小散乱”的接管工作。建成河滨路等4条城市道路,新建243个消火栓,完成32条背街小巷整治。改造通院巷片区、解放东路片区、西门涧沟,更换管道,增大管径,修复路面,全面提升排水能力,改善道路条件。实施5大类87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新建改造绿地面积100.76公顷,绿地率达39%,绿化覆盖率达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建成5个城市公园、10处口袋公园、10条道路绿化和30处花园式街巷。

生态环境

2021年,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4%;空气优良率8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两项约束性指标再次实现“双达标”。全区有监测历史以来,PM2.5、PM10、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六项指标浓度首次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的二级标准。全区划分为蔷薇河、大浦河、善后河三大流域,覆盖15个国省考断面。完成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450辆的年度目标任务,立案处罚5家汽车环检机构。建成2个汽修喷涂“绿岛”项目,41座在运营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和油罐防渗改造,5座加油站、1座储油库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装置。培育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明导向。139个自然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累计铺设污水管线420公里,接户管线286公里。[3]

文化艺术

据考证,四、五万年前就有桃花映新城桃花映新城人类在海州地区繁衍生息。自夏商以来,海州隶属多变,几经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其后一直为历朝府、州、郡、县之治所,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海州人文荟萃,先民创造了具有龙山、青莲岗文化交汇特征的史前文化,孔子两次率弟子来海州讲学论道并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读书遗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诗词,李汝珍以海州风土人情创作了《镜花缘》。

旅游

综述

海州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因相传孔子曾来此登山观海而得名的孔望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孔望山汉代摩崖石刻”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锦屏山将军崖岩画”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白虎山、石棚山、桃花涧、白鸽涧等自然景观和城内的“九庵十八庙”等历史景观“古、神、幽、奇”为一体。

风景名胜

将军崖岩画将军崖位于江苏省连桃花涧将军崖岩画桃花涧将军崖岩画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南麓的西端,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是远古时东夷族的祭坛,崖壁上画有人、马等像,因而得名。将军崖岩画据专家推测是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岩画,被称为“东方天书”。岩画中有三个圆形的太阳,各刻一二十条光芒线。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小院清幽,是连云港现存最早的古刹之一。它最早建于东汉,当时叫东海庙。北齐武平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改成龙洞庵。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风格。

海州古城: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明永乐十六年,加砌城墙,全长九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城有四门,分别为:东“镇海门”、西“通淮门”、南“朐阳门”和北“临洪门”。的古城是在原址的基础上规划重建的,1987年开始规划,1991年正式实施。

桃花涧:位于锦屏山内,山上既有挺拔的林木,又有裸露的石骨,颇具中国画的风味。景区的下面,即著名的锦屏磷矿矿区。1979年冬,桃花涧发现了四五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出土的舟伏、漏斗状石器,与日本九州出土的这类石器形制大体相同。据专家考证,那时期海平面普遍下降,日本与连云港之间形成一条陆桥,两岸的古人类曾不断互相往来和交流。

石棚山:位于海州城的东部不远处,掩映在几百亩桃园之中,山顶上有一块势如天外飞来的椭圆形巨石名叫石棚。石棚上镌有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书“高行清风”四个大字。在石棚西南不远处,耸立着一块大招头崖,向阳背风,前临一片较为平坦的芳草地。

特产

加吉鱼,是海州湾的名贵经济鱼类,属鳃科,学名真鲷。鱼群多活动于前三岛一带。加吉鱼是肉食性鱼,肉质最美,嫩似豆腐,味鲜胜仔鸡,头尤鲜美,越嚼越香。民间素有“加吉头,马鲛居,鳓鱼肚皮唇唇嘴”之说。加吉鱼又因身形优美,色彩吉庆,常被人们捧上喜宴席。

荣誉记录

2018年6月,海州区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4]

2019年2月11日,海州区被评为“2018年度连云港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绩效考评先进县区”区目标综合奖一等奖。[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