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教程》在论述上,以总结、阐释中国社会调查实践经验为基础,同时注意吸取国外社会调查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学科化、中国化特点和较突出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水延凯,男,湖北武汉人,汉族;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78年后,任中共孝感地委党校教育科长、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教授;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4月,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社会调查学。主要著作:《农村商品经济知识讲话》(1986);《战火纷飞中的江汉公学》(1989);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孝感卷》(1992)及其追踪调查《“小马”改革之道》(2006);《湖北省孝感市小城镇追踪调查》(1997)、《小城镇社区建设教程》(1999)和《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2002)(以上三本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96ESH002);中国百村调查丛书《神州第一组》(2009)和《嬗变中的古村镇》(2012);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批准号:13ASH001)负责人。
江立华,1965年生,安徽歙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剐理事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负贵人。
作为一本由基层社会学者编著的非国家指定的、探索性的教材,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和如此大的发行量,在我国社会学界是不多见的。
《社会调查教程》及其修订本,确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广泛的实用性,确有自己的特色。我以为,学科化、中国化是这部教材最突出的两个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 陆学艺
它既注意吸收已有社会调查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又根据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根据社会调查教学实践的新需要,以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资料加以充实、丰富,从而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新性。
实用性、应用性、可操作性是《社会调查教程》一书的又一鲜明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 李淮春
《社会调查教程》(第四版)2007年6月问世,至今已三年有余。本次修订正值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项目。为了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教师们参加了此次修订,并决定以《社会调查教程》(第五版)作为精品课程的教材。为了适应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课教与学的实际需要,本次修订的基本要求是: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反映学科最新成果,通过案例、知识窗和思考题等形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体现时代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科化、中国化特色。我们的修订工作,是否达到了上述要求,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还有待实践检验。我们希望得到广大社会学专业师生、社会调查实践者的坦率批评和指教!
本次修订,合并了1章、删除了1章、新增了1章,由原来的5篇19章调整为5篇18章。各篇章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概述:仍然是两章。
第一章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学:其一,第一节中关于社会运动和社会现象的特点,增加了有关实践性的论述。其二,第三节“二、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中,新增了实事求是与科学工作出发点和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与正确价值出发点和工作路线的论述。其三,原“知识窗(1)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论述”,改为“知识窗(1)毛泽东关于社会调查的论述”。
第二章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其一,原“第二节近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调查”和“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调查”,合并为“第二节近代以来欧美等国的社会调查”。其二,原“第四节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调查”,分解为“第三节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调查”和“第四节1949年后中国的社会调查”。其三,原第二节中的“三、现代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改为第五节。
第二篇准备阶段:合并了一章,由原来的五章调整为四章。
第三章社会调查的程序和准备:基本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内容,新增了“知识窗(3)假说(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