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

旬邑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历史沿革

据《尚书·禹贡》载,夏分九州,栒邑属雍州之豳地。

西周时属王畿,为栒邑。

春秋,平王以豳地赐秦,栒邑境从此为秦所有。

战国时秦始置栒邑县,开政区之端(一说为秦统一六国后置栒邑县)。

(前221—前206年)

属内史,为栒邑县。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旬邑县地处三辅,或曰处关中,正属内史。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栒邑县。

西汉(前206—8年)

旬邑县旬邑县(3)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206年)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198年)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右扶风。右扶风统县21,栒邑序列11。

新莽(9—23年)

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三辅黄图》:“王莽分三辅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10县,属京尉大夫。”

东汉(25—220年)

属司隶校尉部右扶风,仍为栒邑县。《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15,栒邑序列12。

三国(220—265年)

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新平郡,仍为栒邑县,后省。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15,栒邑序列12。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至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已无栒邑名。雍正《陕西通志》载“魏省栒邑”。

西晋(265—316年)

旬邑县境置有3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三水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436年)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6,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4,其三为三水。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二为爰得县。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北魏迁设来县。三为高平县。西汉高平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535—557年)

旬邑县旬邑县(3)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北魏置。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为豳州。《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

北朝北周(581—618年)

撤销爰得、高平2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豳州新平郡。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

(581—618年)

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583年)以县属豳州”。《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治所在安定(今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庆阳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618年)领安定、罗川、襄乐、朋原、新平、三水6县,义宁二年(619年)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

(618—907年)

属京畿道邠州,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15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4县,三水序列2。《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907—960年)

先后出现10国,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延续,旬邑县先后属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

北宋(960—1126年)

属永兴军路邠州,为三水县。《宋史·地理》三:永兴军路邠州统县5,三水序列3。《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同此。

(1115—1278年)

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5县,三水序列末。《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

(1271—1368年)

初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中国历史地图集》七册13—14图,元陕西行省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政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1270年),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觅代存设三水县。今查《大元一统志》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2,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1270年)为准。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1368—1644年)

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1477年)九月,析淳化县地置”。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大明一统志》: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2,为淳化、三水。

(1644—1911年)

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3,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依据《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划表》《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蒡、《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政区域简表》《行政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二年(1913年)3月属陕中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道,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又复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

1950年5月2日,划归咸阳专区。1953年1月23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1960年12月划归咸阳市。1961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县属之。1964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1970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旬邑等13县。1983年10月5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6]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旬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旬邑县城全景旬邑县城全景

区划沿革

宋、金、明、清时期

北宋初,旬邑县划为13个乡,太平兴国(978—984年)后为12乡。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九乡及龙泉镇。

金代增设清泉镇。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立三水县时设土桥、张空(今张洪)、职田、太羽(今太村)、底庙五镇,编户16里。弘治年间(1488—1505年)因人逃地荒,裁去四里,其余为三水、蒲村、北宫、南宫、职田、太义、椒村、金泉、爰得、风泉、义丰、高平等12里。崇祯十五年(1642年)又裁去四里,其余八里为蒲村、椒村、职田、金泉、爰得、义丰、南宫、北宫。

清代设土桥、张洪、太羽、职田、底庙五镇,编户八里,里下设甲。[7]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旬邑县划为中、东、南、西、北五区。区设自治局,置局绅。中区辖今县城及汃河上下川,自治局设县城;东区辖今职田镇、马栏镇、后掌一带,自治局设职田镇;南区辖今土桥镇、清塬镇及东山一带,自治局设土桥镇;西区辖今张洪镇、郑家镇、原底社区、赤道社区,自治局设张洪镇;北区辖今太村镇、湫坡头镇、底庙镇一带,自治局设太村镇。民国四年(1915年)改自治局为区公所,置区绅。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中、东、南、西、北区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推行保甲制,全县共14个联保。中区划为公刘、石门两个联保,东区划为职田、大同、信用三个联保,南区划为土桥、清塬、守望三个联保,西区划为张洪、善庆、中原三个联保,北区划为太峪、底庙、太平三个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联保置主任,保、甲置保、甲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迫于革命根据地扩大,国民党栒邑县政府缩编保甲,并守望联保所剩部分村入土桥联保,并中原联保入太峪联保,全县减为公刘、职田、太峪、善庆、底庙、太平、张洪、土桥等八个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改联保为乡(镇),计有公刘、善庆、太平三乡,职田、太峪、底庙、土桥、张洪五镇。乡(镇)所辖保、甲基本同原联保,合计八乡(镇)、51保、9711甲。[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1月至1956年3月,全县划为八区、56乡。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栒邑县保留了土桥和马栏区,其他六个区撤销,并为15个乡。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撤销23个乡,建立10个人民公社,下辖144个生产大队。

1958年12月栒邑县并入邠县后,境内设土桥、栒邑、职田三个公社、22个管理区、130个生产大队。

1961年8月栒邑县制恢复后,全县设立17个人民公社、176个生产大队。1962年大队增至243个。1964年,韩家公社机关迁至丈八寺村,遂改称丈八寺公社。1965年10月,阳坡头公社机关迁至后掌村,遂改称后掌公社。1968年,大队增至247个。

1984年6月旬邑县进行机构改革,实行政社分设,撤销17个人民公社,建立12个乡,下辖280个行政村。

1998年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底庙、湫坡头、郑家、丈八寺四乡改为建制镇,其行政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全县设9个镇和8个乡。

2001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石门乡、第界乡、后掌乡。石门乡并入清塬乡,第界乡并入城关镇;后掌乡与马栏乡合并设立马栏镇,镇政府机关移至后掌乡驻地。全县设10个镇和4个乡。

2002年,撤销合并马栏镇、职田镇、清塬乡5个行政村,全县行政村由原来的280个减至275个。

2005年10月,经过合村并村,全县行政村减至187个。

2010年12月,旬邑县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撤销排厦、原底、赤道三个乡,改为社区,分别隶属土桥镇、张洪镇、太村镇。全县设丈八寺、土桥、城关、马栏、职田、湫坡头、底庙、太村、郑家、张洪、清塬等11个镇,排厦、赤道、原底三个社区,共187个行政村、925个村民小组。[7]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旬邑县旬邑县(3)截至2021年,旬邑县下辖1个街道、9个镇。[8]

区划详情

1个街道:城关街道。

9个镇:土桥镇、职田镇、张洪镇、太村镇、郑家镇、湫坡头镇、底庙镇、马栏镇、清塬镇。[8]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429001000 城关街道
610429101000 土桥镇
610429102000 职田镇
610429103000 张洪镇
610429104000 太村镇
610429105000 郑家镇
610429106000 湫坡头镇
610429107000 底庙镇
610429109000 马栏镇
610429110000 清塬镇

自然环境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429001000 城关街道
610429101000 土桥镇
610429102000 职田镇
610429103000 张洪镇
610429104000 太村镇
610429105000 郑家镇
610429106000 湫坡头镇
610429107000 底庙镇
610429109000 马栏镇
610429110000 清塬镇

位置境域

地层地质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辖境的北端,地处关中平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南限,东界黄陵、铜川、耀县,西邻彬州,南连淳化,北接甘肃正宁。介于东经108°08′—108°52′,北纬34°57′—35°33′之间,总面积1811平方千米。县城与各地的距离是:距彬州市城44千米,淳化县城69千米,耀县城39.9千米,铜川126千米,甘肃正宁县城94千米。南距省城西安175千米,距咸阳150千米,东北距北京经山西道1500千米。[6]

地形地貌

地层

陕甘宁盆地分区以发育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为特征,分为四系:

①三叠系(T):

下三叠统(T1):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

中三叠统(T2):纸坊组(T2Z)、铜川组(T2t);

上三叠统(T3):胡家村组(T3h)、永坪组(T3y)、瓦窑堡组(T3W)。

②侏罗系(J):

下侏罗富县组(J1f);

中侏罗统(J1y):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

③白垩系(K):

下白垩统为志丹群(K1z),自下而上分为宜君组(K1z)、洛河组(K1z)、环河—华池组(K1z)、罗汉洞组(K1z)。

④第三系(N):

第三系发育不全,只有上新统(N2)出露,主要分布在中生代的夷平面上,构成黄土塬的基础。

⑤第四系(Q):

下更新统(Q1),自下而上可分为:三门组()、午城组();

中更新统(Q2),主要为黄土堆积,称离石组(),与下伏午城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Q3),萨拉乌苏组()、马栏组()。

全新统(Q4):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组成各地的最新覆盖。[9]

地质构造

旬邑县处在中朝准地台(一级单元)陕甘宁台坳(二级单元)的陕北台凹(三级单元)。

陕北台凹是陕甘宁台坳的主体部分,旬邑县处在台凹的偏南部,台凹被坳褶断束环绕。台凹中部出露中生界地层,褶皱和断裂稀少,未见岩浆侵入活动。

台凹为一大型向斜构造,长轴南北走向,两翼不对称。次级褶皱以短轴背斜、鼻状背斜等平缓拱形隆起为主。旬邑县属次级褶皱区的低褶曲带,地面断裂少,褶皱宽平,背斜呈短轴状,褶曲形态不规则,线性延伸不明显。上三叠系顶侵蚀面对盖层褶曲形态有影响,背斜轴部一般出露白垩系底部,局部为侏罗系上部地层。[10]

气候特征

旬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主要以山地、塬面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塬各半,高差明显。石门山峰海拔1885米,是旬邑县最高点,三水河出境处是旬邑县海拔最低处,为850米。主要河流三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斜穿全境。东北部的马栏、石门山地,是子午岭伸向西南的余脉,海拔1300~1855米,面积976.8平方千米,占旬邑县总面积的54%。山体起伏虽大,山势却平缓,大部分还被薄层黄土覆盖。这里是三水河及其支流和姜家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占据旬邑县的西南部,面积834.2平方千米,占旬邑县总面积46%。四郎河、支党河、梁渠沟、三水河和苍儿沟等大小河流依次从北而南呈东北—西南向穿流而过,黄土高原受其侵蚀切割,变得支离破碎,塬、梁、峁与沟壑相互交织,水土流失严重。

地貌类型

可分为八个类型:Ⅰ山地、Ⅰ1土石中低山、Ⅰ2黄土低山、Ⅱ黄土高原、Ⅱ1黄土塬、Ⅱ2黄土残塬、Ⅱ3黄土梁峁丘陵和Ⅲ河谷平原。

地貌分区

以地貌形态上的相似为主要依据,旬邑县分为土石山地地貌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区。山地地貌区又可划分出一个副区,即低山丘陵沟壑副区,共两个地貌区和一个地貌副区。[11]

水文概况

旬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2℃,极端最高温度35.0℃,最低气温-21.3℃。年降水总量589.4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冻土最大深度为67厘米。全年无霜日数197天。年日照总时数2270.4小时。近几年,春季气温出现逐年增高趋势,冬春连旱和倒春寒现象出现较为频繁。夏季旱涝并存,部分地区经常出现雷电、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秋季时常出现秋淋现象,冬季干旱较为明显。

自然资源

旬邑县河流均属渭河水系,除瓦房川为石川河支流河外,其余皆是泾河支流。境内较大的河流有四朗河、支党河、三水河和姜家河,依次自北而南排列,流向呈东北—西南向,其中唯有三水河从中部横穿全境。此外,还有长500米以上的沟道379条,其中长5千米以上的河道56条,均有常流水。[12]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在中国植物区系中,旬邑县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因此在组成植被的植物成分中,无论是建群种、优势种或是伴生种,都以华北成分占绝对优势。乔木有壳斗科的辽东栎、槲树、麻栎、槲栎等,桦木属的白桦,杨属的山杨,榆科中的榆,槭属的地锦槭、元宝槭,还有大叶朴、小叶朴等,以上都是落叶阔叶树种;针叶树种有松科的油松和柏科的侧柏。

华北区系的灌木有酸枣、荆条、虎榛子、毛樱桃、北京丁香、抗子梢、毛山荆子、沙棘等等。

华北成分的草本植物有白羊草、黄背草、大披针苔、北京隐子草、大油芒、野古草、百蕊草、藜芦、远志等等。

此外,还有黄土高原植物成分,如山杏、扁核木、马棘、艾蒿等。[13]

矿产资源

在动物地理区划中,旬邑县属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但也有一些东洋界成分(热带、亚热带种)。

野生动物主要有狍、林麝、野猪、中华鼢鼠、岩松鼠、花鼠、大仓鼠、大林姬鼠、狗獾、豹猫、黄鼬、青鼬等。

鸟类主要有石鸡、纵纹腹小鸡、楼燕、大斑啄木鸟、白鹡鸰、红尾伯劳、灰椋鸟、北红尾鸲、沼泽山雀、金翅雀、小沙百灵、凤头百灵、黑卷尾、黑枕黄鹂、三道眉草鸦、红嘴蓝鹊、四声杜鹃鸟、楼燕、家燕、大山雀、鸢、红脚隼等。
两栖类有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14]

人口

旬邑县矿产资源以外生矿床为主,品种不多,主要有煤矿、油页岩、石油、天然气和耐火材料等。[15]

政府领导

2019年末全县总户数90694户,总人口291922人。按性别划分,男155587人,女136335人,男女性别比为114:100。按地区划分,城镇人口72079人,乡村人口219843人。按年龄划分,0-17岁60934人,18-34岁79562人,35-59岁102583人,60岁及以上48843人。全县常住人口2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73‰,人口死亡率为6.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城镇化率为39.59%。[16]

县委

县政府

王旭:县委书记[5]

师虎: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张延武:县委副书记

张静: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张青会: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察委主任

马云鹏: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克: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郭凯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永刚:县委常委、统战部长

徐进: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

吴晓江: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17]

经济

张静: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张克: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徐进: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王君: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王书鹏: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职田镇党委书记

尚科:县政府副县长

刘飞: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许元斌: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贺海舟: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吴暐: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郝杰: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挂职)

解建锋: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公安局局长[17]

(截至2019年4月)

综述

第一产业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05.93亿元,[1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3%,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7.51亿元,增长3.3%,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2.37亿元,增长3.9%,较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为32.26:31.12:36.6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42.7元。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8.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56%。

第二产业

旬邑县崔家河和木嘴等处原始村落遗址及出土文物表明,这些原始人已培育了原始农业。约前1600年,公刘迁豳定居,拓荒务农,经十代人的努力,农业生产较前大有发展。其后,县境长期是西周辖区,记载这一时期农事生活的《诗经》中的《生民》《绵》《公刘》《七月》等诗篇,已表明县境农业生产关系变为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秦汉唐以至明代,本境一直是重要农业区,已基本形成了同关中其他地区一样的生产方式和耕作传统,奠定了近世农业基础。但由于旧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占人口约8%的地主富农,占有旬邑县48%的良田,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栽培技术陈旧,农村经济落后。1949年粮食亩产44.5千克,人均占有粮食24.3千克。

建国后,旬邑县农业经济总体变化巨大。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1990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76.63千克,总产86813吨,比1949年增长3.2倍,在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000余亩,增长3000多人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增加249千克。

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30.09万亩,比上年增长2 %。其中,夏粮7.5万亩,下降8.47%;秋粮22.6万亩,增长5.98 %。油料种植 1.4万亩,下降3.6%。蔬菜种植2.5 万亩,增长2.84 %。

2019年粮食总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夏粮产量2.41万吨,下降4.82%;秋粮产量9.99万吨,增长24.86%。油料产量0.19万吨,下降2.5%;蔬菜产量6.19万吨,增长2.72%。

2019年果园面积34.33万亩,比上年下降9.17%。其中,苹果面积32.96万亩,比上年下降9.57%。全年水果产量49.02万吨,增长9.5%。其中,苹果产量47.85万吨,增长9.69%。

2019年肉类总产量2.92万吨,比上年下降1.85%。其中,猪肉产量2.73万吨,下降1.83%;牛肉产量0.01万吨,下降21.1%;羊肉产量0.11万吨,下降0.8 %;禽肉产量0.05万吨,增长0.76%。禽蛋产量0.34万吨,增长0.67%。奶类产量0.84万吨,与上年下降20.71%。年末生猪存栏27.71万头,下降5.53%;牛存栏0.15万头,下降0.07%;羊存栏5.57万只,下降3.23%;家禽存栏41.53万只,增长0.65%。[16]

旬邑县太村镇刘家村矮化密植“马栏红”苹果园旬邑县太村镇刘家村矮化密植“马栏红”苹果园

第三产业

据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旬邑县就出现原始的手工制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等。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宋代的安仁瓷器颇有名气,境内始有零星采煤,其生产方式长期是人力开采。明代以后,土纺、土织遍及农村,酿酒、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等有所发展。清代民间手工业匠铺、作坊、工场均已规模可观。

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但由于旬邑县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长期受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工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步子缓慢。

1934—1943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曾兴办过一些工业,但因战争不断,只经历短暂的时间,有的停业,有的迁往外地。

建国以后,旬邑县工业体制以国营、集体为主,规模增大,项目增多,技术革新步子较快,特别是煤炭、电力、制糖、制药、机械、建材等业发展较快。个体工业在1954—1978年曾受到限制或被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底,旬邑县国营、集体工业51家,乡、村办工业620家,民间联办164家,户办4194家,从业人数逾万人,旬邑县工业总产值达4253万元,年实现税利210余万元。[16]

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2.1%。

201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18亿元,比上年下降5.4%。分行业来看,八类中四升四降:煤炭开采洗选业完成产值46.37亿,同比增长15.4%,占比重87.19%;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0.43亿,同比下降79.54%,占比重0.81%;酒饮料制茶业完成产值0.68亿,同比下降63.54%,占比重1.2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产值0.54亿,同比下降89.57%,占比重1.02%;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1.59亿,同比下降56.4%,占比重3%;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完成0.94亿,同比增长34.83%,占比重1.77%;电力热力生产供产业完成产值2.38亿,同比增长6.01%,占比重4.48%;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0.24亿,同比增长0.22%,占比重0.45%。

2019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

2019年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户,比上年增1户。[16]

太村产业园区太村产业园区

文化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4.6亿元,增长-5.1%。

2019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9.39亿元,增长19.01%;第二产业投资31.78亿元,增长6.93%;第三产业投资43.43亿元,下降18.16%。

2019年民间投资56.31亿元,比上年下降15.22%;基础设施投资33.96亿元,下降13.5%;工业投资30.78亿元,增长6.93%。

2019年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14991万平方米,增长297.11%。

贸易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2.2亿元,增长15.51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54亿元,增长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1亿元,下降3.2 %。按消费形态,餐饮收入额5.6亿元,增长13.3%;商品零售额23.35亿元,增长5.7 %。

邮电和旅游

2019年邮电业务总量1.29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0.93亿元。年末全县电话用户达177171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704户,移动电话用户171467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0215户。

201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旅游总收入40.8亿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19年全县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9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税收收入2.41亿元,下降6.6%;非税收入0.38亿元,增长35.7%。

2019年全县财政支出24.3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主要支出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8亿元;教育支出4.2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29亿元;农林水支出5.16亿元。

201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不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7%;比年初新增3.04亿元,同比少增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7%;比年初新增4.99亿元,同比多增1.63亿元。金融存贷比为38.78% 。[16]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戏曲

旬邑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豳风》《公刘》等便产生于旬邑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旬邑人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众多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使当地文化艺术融合了陇东、陕北和关中的地方特色。[19]

音乐

流传于旬邑县的剧种主要有秦腔、眉户。秦腔是本县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建国前,较大的村一般都有戏班,不少人都会唱几句乱弹。每遇年节、庙会、祈雨、物资交流会,有钱人家祝寿、婚丧喜庆,常演秦腔以助兴。田间地头、家庭院落、行人路上,常可听到激越的秦腔声腔。农事间隙,三五人一聚,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乃是常事。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春秋笔》、《二进宫》、《三滴血》、《打金枝》、《周仁回府》、《赵氏孤儿》、《辕门斩子》、《哑女告状》等100多个本戏;有虎口缘、柜中缘、审椅子、补锅等81个折子戏。

眉户清时在本县流传,当地人称“念”曲子。眉户多为坐唱,少则一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二三人或七八人演唱,并加入丝弦乐器及打击乐器伴奏。

还有皮影、木偶,多在元霄节前后演出。演出者外地居多。本县有魏洛村周车组织的皮影班子。太村、职田也有人组织过木偶班子,但均时间不长。[20]

舞蹈

流传于旬邑的音乐主要有锣鼓打击乐和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

锣鼓打击乐多用于歌舞伴奏,常用的乐器是大鼓、大锣、铙,有时加京镲、小锣。旬邑大鼓,独具特色,鼓高1米,鼓面直径70厘米,在鼓帮三分之二高处,顺直径横穿一铁条,铁条中央吊一老碗大的铜铃。击鼓时,铜铃随节奏叮铛作响,既丰富了音色、又增加了音量,使鼓声铿锵有力。常用的曲牌有《常兴鼓》、《三锤鼓》、《鸭子拌嘴》、《凤凰三点头》等。

旬邑唢呐吹打乐遍布全县各乡镇,分布于南、北、中三条塬上的唢呐班子,至少有14家以上,唢呐艺人达500余人。旬邑唢呐的优势在中原,中原以周、吕派为代表。周派唢呐曲目广泛,丰满华丽,细腻曲回,富于韵味。吕派唢呐以“哨子硬”著称,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北原唢呐杆采用竹制,高亢明亮,淳厚朴实。南原唢呐演奏曲目、风格沿袭中原周派唢呐。

唢呐吹打乐班,在农村多以应请婚娶助兴,丧葬致哀。建国后,欢送参军、奖励劳模、喜庆集会,都少不了吹鼓手参与,以隆气氛,唢呐曲目有《大开门》、《四季到春》、《雁落沙滩》、《祭灵》、《吊孝》、《十对花》、《番王令》、《雪花飘》等,全是标题音乐。[20]

社火

流传于旬邑县的舞蹈形式有地故事、秧歌、狮子舞、龙舞、竹马、旱船、蚌舞、打花棍等。其中地故事和秧歌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地故事在清初就在旬邑盛行。建国前,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设在职田镇马家堡时,习仲勋亲自带领马家堡社火队在县城演出。建国后,各村秧歌、地故事开展比赛活动,深入村镇为群众表演,一时甚为活跃。秧歌、打花棍是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表演时边唱边舞,引用陕北“打黄军”、“东征调”、“珍珠倒卷帘”等曲调,歌舞有《绣荷包》、《十二月忙》、《女望娘》、《闹长工》、《小放牛》等。[20]

剪纸

流行于旬邑的社火主要有高抬、高跷、马故事。由群众自发组织,尽情娱乐,其表演空间小至场头院落,大至田畴广场,演员众多,观者如潮。
旬邑社火带有傩祭遗风,每年耍社火前,先由社火头率领村民打上彩旗,敲起锣鼓,去庙中敬神,俗称“谒庙”,“谒庙”礼仪庄重、肃穆,要向神灵烧香、磕头、致颂词、祷告、唱曲子、祈神保佑,求得来年风调雨顺。“谒庙”之后第二天正式表演,表演形式是将角色高置于人抬的桌架上,或足踩细梅而凌空挺立,或足踏垒卵而悠然自得,或以佛尘系孩童而安然无恙,或随轮转而故作滑稽,高而险、妙而奇、险而巧,彩帛临风,引人注目。随后是高跷或马故事。表演内容多为古典戏曲和历史、神话故事,近年来又增添了现代生活人物。[20]

刺绣

剪纸,旬邑人称窗花。盛行于农村妇女之中。剪纸活动贯穿于四时节令、 喜庆婚宴、丧葬礼仪、生男育女、日常家居和生产劳动诸方面。
1985年,范双芹的巨幅剪纸《状元塔》获省妇联“女能人”剪纸创作一等奖。1986年,旬邑民间剪纸在西安美术家画廊展出,为库淑兰的剪纸设专厅陈列。1987年,上海科教制片厂《中国民间剪纸》摄制组,专程采访拍摄库淑兰及其剪纸艺术,向国内外介绍。1988年,旬邑民间剪纸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作品196幅。先后有百余幅作品在国内外10多家刊物上发表与介绍。[20]

面花

旬邑县民间称刺绣为“扎花”。扎花之术是旧时妇女的必修课,绣花之难,在于精针密线耗工费神,图案碎小,配色不易。从初学到熟练一般要经过几年实践。姑娘出嫁之期,都要“赶陪房”绣嫁妆。
本县刺绣的针法有:拾针、绨针(切针)、套针(破针)、捎针、洒针、纹针、曳针(连针)、扣针、包针、套曳针、羽叶针、珠宝针、单锁、双锁、溅针、窝针、单疙瘩、双疙瘩、悬针等20多种。
刺绣品主要有绣花枕头、枕顶、裹肚、围裙、门帘、炕围、绣鞋、鞋垫等。
刺绣纹样有蟠虺纹、龙凤纹、八卦纹、瓜果纹、花鸟纹、日月纹、禽兽纹、佳人纹、五毒纹等,大都蕴含祝福吉祥之意。[20]

特产


又叫花馍、礼馍。盛行于本县农村妇女之中。用小麦面粉蒸至九成熟,然后用彩笔绘画涂抹即成。蒸前用手,辅助以剪子、刀子、锥子、梳子、筷子作成各种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活物。装饰用的材料是红枣、绿豆、红豆、刀豆、黑豆、桔皮等。
女子出嫁头一年的正月十六,娘家人要送面花。所蒸面花有花鸟虫鱼,祥禽瑞兽。小儿满月蒸“囫联”,是一个直径为1尺2寸的环形项圈,外沿作出莲花瓣、鱼鳞、凤羽等纹状,也有用面片粘贴的图案。囫联顶上插一圈十二生肖,中心作龙凤、麒麟、狮子或五谷粮食。农历九月九蒸枣糕,枣糕和一般面花所不同的是用红枣填充装饰,其工序是先掐面花,再垫枣。[20]

美食

旬邑苹果旬邑县苹果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42.5万吨,产值7.86亿元。旬邑县所有乡镇获得陕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欧瑞金),已建成绿色苹果基地25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10万亩,欧盟有机苹果认证3200亩,EUREP—GAP认证3000亩,有机苹果基地认证5300亩。旬邑苹果个大形正,色泽鲜艳,汁丰味浓,香甜可口。尤其是“旬宝”牌红富士,色泽艳丽,肉细汁多,脆甜浓香,风味独特,堪称果中之上品。先后有11个主栽品种、130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各类农博会、评优会大奖,获奖总数居陕西各县区之首。
旬邑甜糯玉米石门山甜糯玉米产自自然条件优越、无环境污染的石门山下。那里平均海拔1600米,无霜期180天,年降水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所产甜糯玉米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特别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钙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7%-18%,尤其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7.5倍,是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特种果蔬营养佳品。[21]
旬邑核桃旬邑核桃是在没有工业污染纯天然生态环境中生长的一种“长寿果、益智果、万岁果。”因长年吸收天地之灵气,所产出的核桃品质佳,有养人之宝的美称。旬邑核桃皮薄肉厚,两个核桃握在手里,稍稍用力核桃皮开裂破碎,呈现出现人脑一样的果仁,食之口味香甜。吃核桃仁可以开胃通润血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核桃中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保健作用,有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和保护心血管的功能。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既可生食,炒食,也可榨油,是保健和休闲养生的理想食品。[22]
底庙大葱旬邑县底庙镇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由于海拔较高,光照时间长,夏季雨量多,秋季气候凉爽,空气干燥、红粘土壤及适宜大葱喜凉爽生长习性,形成了大葱生长的最佳适宜区。当地群众有着千年栽种大葱的丰富经验,所产大葱其葱体盈尺,葱头和鳞茎洁白光亮,肥厚柔嫩,辣香味浓,清香宜口,葱白多,葱汁浓,实为烹制佳肴的上等用菜,深受人们喜欢。底庙镇年种植大葱1500多亩,产量2300多吨。大葱因形似鞭杆,因形似鞭杆,故亦有“鞭杆葱”之称,辛辣芳香,营养丰富。[23]
旬邑马栏土豆马栏地处旬邑县东北部,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含钾丰富,雨水充足,适应土豆的生长。该地出产的土豆形状美观、口感好、耐储藏,属优质无公害特色农产品。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马栏土豆远销省内外。[24]
马栏老玉“马栏山”老玉米产自红色革命圣地——马栏。采用无公害化、优良品种栽培,属绿色食品。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丰富的钙质外,还含有核黄素等营养成分,对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预防左右,而且还具有美容、抗衰老之功效。[25]
旬邑土甜旬邑土甜瓜产于旬邑县底庙镇。底庙镇有“甜瓜故乡”的美誉。该镇群众种植甜瓜已有千年历史,现有种植面积600余亩。肥沃的土地、干燥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具备了甜瓜生长的天然特性,再加之丰富的种植经验,所产甜瓜色泽鲜艳、果肉香甜、常带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甜瓜,别名梨瓜子,又名香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机成份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每百克甜瓜瓤肉内含蛋白质0.4克,脂肪0.1克,钙29毫克,磷10毫克,抗坏血酸13毫克,还含有铁、胡萝卜素、乳糖、树胶、树脂等,是滋补佳品。[26]

交通

旬邑苹果旬邑县苹果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42.5万吨,产值7.86亿元。旬邑县所有乡镇获得陕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欧瑞金),已建成绿色苹果基地25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10万亩,欧盟有机苹果认证3200亩,EUREP—GAP认证3000亩,有机苹果基地认证5300亩。旬邑苹果个大形正,色泽鲜艳,汁丰味浓,香甜可口。尤其是“旬宝”牌红富士,色泽艳丽,肉细汁多,脆甜浓香,风味独特,堪称果中之上品。先后有11个主栽品种、130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各类农博会、评优会大奖,获奖总数居陕西各县区之首。
旬邑甜糯玉米石门山甜糯玉米产自自然条件优越、无环境污染的石门山下。那里平均海拔1600米,无霜期180天,年降水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所产甜糯玉米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特别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钙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7%-18%,尤其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7.5倍,是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特种果蔬营养佳品。[21]
旬邑核桃旬邑核桃是在没有工业污染纯天然生态环境中生长的一种“长寿果、益智果、万岁果。”因长年吸收天地之灵气,所产出的核桃品质佳,有养人之宝的美称。旬邑核桃皮薄肉厚,两个核桃握在手里,稍稍用力核桃皮开裂破碎,呈现出现人脑一样的果仁,食之口味香甜。吃核桃仁可以开胃通润血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核桃中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保健作用,有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和保护心血管的功能。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既可生食,炒食,也可榨油,是保健和休闲养生的理想食品。[22]
底庙大葱旬邑县底庙镇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由于海拔较高,光照时间长,夏季雨量多,秋季气候凉爽,空气干燥、红粘土壤及适宜大葱喜凉爽生长习性,形成了大葱生长的最佳适宜区。当地群众有着千年栽种大葱的丰富经验,所产大葱其葱体盈尺,葱头和鳞茎洁白光亮,肥厚柔嫩,辣香味浓,清香宜口,葱白多,葱汁浓,实为烹制佳肴的上等用菜,深受人们喜欢。底庙镇年种植大葱1500多亩,产量2300多吨。大葱因形似鞭杆,因形似鞭杆,故亦有“鞭杆葱”之称,辛辣芳香,营养丰富。[23]
旬邑马栏土豆马栏地处旬邑县东北部,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含钾丰富,雨水充足,适应土豆的生长。该地出产的土豆形状美观、口感好、耐储藏,属优质无公害特色农产品。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马栏土豆远销省内外。[24]
马栏老玉“马栏山”老玉米产自红色革命圣地——马栏。采用无公害化、优良品种栽培,属绿色食品。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丰富的钙质外,还含有核黄素等营养成分,对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预防左右,而且还具有美容、抗衰老之功效。[25]
旬邑土甜旬邑土甜瓜产于旬邑县底庙镇。底庙镇有“甜瓜故乡”的美誉。该镇群众种植甜瓜已有千年历史,现有种植面积600余亩。肥沃的土地、干燥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具备了甜瓜生长的天然特性,再加之丰富的种植经验,所产甜瓜色泽鲜艳、果肉香甜、常带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甜瓜,别名梨瓜子,又名香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机成份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每百克甜瓜瓤肉内含蛋白质0.4克,脂肪0.1克,钙29毫克,磷10毫克,抗坏血酸13毫克,还含有铁、胡萝卜素、乳糖、树胶、树脂等,是滋补佳品。[26]

社会

旬邑饸饹饸饹,古书中谓之“河漏”。关于饸饹的做法,清代高润生在《尔雅谷名考》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述:“系以水和面为团,用木机榨压而成。其木机则牝牡各一,联以活轴,可随手起落,外施以床,用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内,其牝机之底,则嵌以铁片,密凿细孔,面入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其滑美也,其木机俗呼河漏床。”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工具替代了木制,但饸饹的做法基本未变。饸饹随筛孔粗细,可粗可细,粗若筷子,细如粉条,圆细韧长,连绵不断,快火煮熟,挑入碗中,食之筋光。[27]
旬邑花子馍花子馍,又叫心连心,旬邑特色小吃。据考,花子馍源于周代的礼馍,在旬邑民间的逢年过节、庆生祝寿、婚丧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动中较为流行。因其纯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众喜爱。花子馍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取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和入揉匀,使面团酸碱度呈中性、筋光状,再揉搓成圆条,揪面提,备用。将面提反复揉搓成馒头状,用手压成面饼,在其一面涂上猪油,取两块相向叠盖、压实,等分4份。取一份双手捏住两个底角,轻轻拉长成带状,在底部同向相缠,做成底座即成。做够一屉后,用大火蒸约20分钟就可出锅食用。出锅后的花子馍,两瓣分开,呈心心相连状,美观美味。
麻什又叫“猫耳朵”,旬邑地方小吃。麻什的做法简单,先将和好的麦面醒20分钟后,擀成1厘米厚的面饼。然后,切成约1.5厘米宽的面条,用手在案板上搓成圆柱,再切成小面丁,备用。在案板上撒少许干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斜摁,面就会卷起来,样子像猫耳朵,即麻什。麻什的吃法多样,配以肉类、蔬菜和佐料,或炒或烩,食之可口,风味炯然。[28]
御面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旬邑名特小吃。御面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将上好的小麦面粉和成团,置盆中反复揉搓水洗,待水混浊后,过滤倒入大容器中,如此反复,直至将面团中的直链淀粉全部分离出来。待淀粉全部沉淀后,滗掉多余的清水,将淀粉水搅拌均匀,倒入锅中,快火加热搅拌,成团后出锅,在案板上揉匀,分成小块,搓成长约40厘米、宽约5厘米的条型,用手压成扁平状,并在上面用木梳压出鱼鳞状花纹,然后用大火蒸熟,出锅冷却后即可食用。御面食用时,先切成薄片,然后佐以熟猪肉、葱花、香菜、蒜泥、芥末油(或香油)等凉拌。御面片白如玉状,薄似蝉翼,其佐料或绿或黄,形色俱佳,味道极美。[29]
旬邑花馍旬邑花馍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30]
粘糕粘(nián)糕,旬邑名特小吃。用粘糜子面发酵蒸做,蒸前,先将发酵好的面团加上一定比例的烫面和生面揉匀,用手搓成一尺多长的园条状,并在上面捏出一道小梁后入锅蒸熟。粘糕食用时,切成约0.5厘米的薄片,用植物油煎炸,上面的小梁会变为小尖,状如桃形。色黄、性粘、味甜为其主要特点。也可佐以蜂蜜或白糖食之,口味更佳,是民间待客之佳肴。[31]
旬邑甑糕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甑糕是从中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甑糕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取一定数量的江米,凉水浸泡2—4小时,待米心泡开后淘洗干净,控干水分。另取一定比例的大枣洗净备用。先在铁甑篦上均匀铺一层枣,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铺在枣上,如此反复。最后再均匀铺一层枣,在枣上盖一层白布,加上锅盖,即可焖蒸。初用旺火猛烧,间隔30分钟向米上浇洒少许的温水,一小时后用文火蒸焖,约3—5小时即成。制作成的甑糕,米枣交融,色泽鲜润,绵、粘、甜,枣香扑鼻。[6]
旬邑麻花麻花,旬邑风味食品。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用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添加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鸡蛋、食盐(或白糖)、五香粉揉匀,揪一定分量的面提,再搓成长约20厘米的条状,用油一刷,备用。待油锅沸腾之后,便可揉搓合成绳状入锅炸制。一般有三股、两股之分,根据需要确定。炸制过程中,要用特制的长筷子及时翻拨,炸至金黄色即可。麻花的品种多样,有大麻花、小麻花、碎麻花;有咸、甜、五香、麻辣多种风味。[32]

科学技术

旬邑饸饹饸饹,古书中谓之“河漏”。关于饸饹的做法,清代高润生在《尔雅谷名考》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述:“系以水和面为团,用木机榨压而成。其木机则牝牡各一,联以活轴,可随手起落,外施以床,用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内,其牝机之底,则嵌以铁片,密凿细孔,面入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其滑美也,其木机俗呼河漏床。”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工具替代了木制,但饸饹的做法基本未变。饸饹随筛孔粗细,可粗可细,粗若筷子,细如粉条,圆细韧长,连绵不断,快火煮熟,挑入碗中,食之筋光。[27]
旬邑花子馍花子馍,又叫心连心,旬邑特色小吃。据考,花子馍源于周代的礼馍,在旬邑民间的逢年过节、庆生祝寿、婚丧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动中较为流行。因其纯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众喜爱。花子馍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取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和入揉匀,使面团酸碱度呈中性、筋光状,再揉搓成圆条,揪面提,备用。将面提反复揉搓成馒头状,用手压成面饼,在其一面涂上猪油,取两块相向叠盖、压实,等分4份。取一份双手捏住两个底角,轻轻拉长成带状,在底部同向相缠,做成底座即成。做够一屉后,用大火蒸约20分钟就可出锅食用。出锅后的花子馍,两瓣分开,呈心心相连状,美观美味。
麻什又叫“猫耳朵”,旬邑地方小吃。麻什的做法简单,先将和好的麦面醒20分钟后,擀成1厘米厚的面饼。然后,切成约1.5厘米宽的面条,用手在案板上搓成圆柱,再切成小面丁,备用。在案板上撒少许干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斜摁,面就会卷起来,样子像猫耳朵,即麻什。麻什的吃法多样,配以肉类、蔬菜和佐料,或炒或烩,食之可口,风味炯然。[28]
御面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旬邑名特小吃。御面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将上好的小麦面粉和成团,置盆中反复揉搓水洗,待水混浊后,过滤倒入大容器中,如此反复,直至将面团中的直链淀粉全部分离出来。待淀粉全部沉淀后,滗掉多余的清水,将淀粉水搅拌均匀,倒入锅中,快火加热搅拌,成团后出锅,在案板上揉匀,分成小块,搓成长约40厘米、宽约5厘米的条型,用手压成扁平状,并在上面用木梳压出鱼鳞状花纹,然后用大火蒸熟,出锅冷却后即可食用。御面食用时,先切成薄片,然后佐以熟猪肉、葱花、香菜、蒜泥、芥末油(或香油)等凉拌。御面片白如玉状,薄似蝉翼,其佐料或绿或黄,形色俱佳,味道极美。[29]
旬邑花馍旬邑花馍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30]
粘糕粘(nián)糕,旬邑名特小吃。用粘糜子面发酵蒸做,蒸前,先将发酵好的面团加上一定比例的烫面和生面揉匀,用手搓成一尺多长的园条状,并在上面捏出一道小梁后入锅蒸熟。粘糕食用时,切成约0.5厘米的薄片,用植物油煎炸,上面的小梁会变为小尖,状如桃形。色黄、性粘、味甜为其主要特点。也可佐以蜂蜜或白糖食之,口味更佳,是民间待客之佳肴。[31]
旬邑甑糕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甑糕是从中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甑糕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取一定数量的江米,凉水浸泡2—4小时,待米心泡开后淘洗干净,控干水分。另取一定比例的大枣洗净备用。先在铁甑篦上均匀铺一层枣,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铺在枣上,如此反复。最后再均匀铺一层枣,在枣上盖一层白布,加上锅盖,即可焖蒸。初用旺火猛烧,间隔30分钟向米上浇洒少许的温水,一小时后用文火蒸焖,约3—5小时即成。制作成的甑糕,米枣交融,色泽鲜润,绵、粘、甜,枣香扑鼻。[6]
旬邑麻花麻花,旬邑风味食品。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用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添加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鸡蛋、食盐(或白糖)、五香粉揉匀,揪一定分量的面提,再搓成长约20厘米的条状,用油一刷,备用。待油锅沸腾之后,便可揉搓合成绳状入锅炸制。一般有三股、两股之分,根据需要确定。炸制过程中,要用特制的长筷子及时翻拨,炸至金黄色即可。麻花的品种多样,有大麻花、小麻花、碎麻花;有咸、甜、五香、麻辣多种风味。[32]

教科文体

旬邑县沟壑纵横,建国前交通不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转角为中心,修筑4条驮运道路,保证了行军作战。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于1956—1966年,修筑公路15条总长350多千米。1971—1979年,为旬邑县公路升等阶段,1980—1990年,旬邑县公路交通长足发展,修成乡村道路6条65千米。改造砂石路面178千米,铺筑沥青路114千米。至1990年,旬邑县公路长达635.5千米,其中沥青路229.8千米,砂石路376.8千米,建桥24座723延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连接毗邻各县,沟通陕甘两省,辐射旬邑县乡村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网络。

2019年公路客运量158万人,公路货运量645.8万吨。县辖区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辆,实有出租汽车70辆。境内公路里程2077.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2公里。[16]

卫生事业

民生保障

2017年,旬邑县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全县共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5件,技术市场交易额4298.7万元,科技研发投入完成1835.8万元。全年共开展各种形式农业科技创新培训252场(次),发放农业实用技术书籍2300余册、科普资料4680册、挂图980张,培训群众5.1万人(次),编印《旬邑县常用中药材栽培技术选编》、《紫苏栽培技术》、《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2万余份。[16]

扶贫攻坚

旬邑县教育,唐代以前无考。宋代,已有县学之设;元代,有社学出现;明、清时期,私塾、义学、书院与社学、县学并存。据旧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旬邑县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的进士有14名,举人48名,各类贡生290余名。

清末,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裁撤教谕、训导署,设立学务局,旬邑县各地多设初等小学堂。

民国时期,旬邑县教育较历代有不少进步,但发展缓慢,变化复杂,各时期情况殊异。

建国后,教育发展较快,但亦多波折。80年代后,旬邑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逐步健康发展,至1990年,旬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是建国后各时期最好水平。

2019年全县普通中学17所,专任教师1048人,在校学生912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107人,在校学生1403人。普通小学60所,专任教师1299人,在校学生16942人。幼儿园59所,专任教师532人,在园幼儿8561人。

2019年全县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2件,申报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

2019年,成功创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旅游示范县,荣获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中心“2019避暑旅游样本城市”称号,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2019陕西最美秋色”称号、入选第五届“中国森林氧吧”榜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实现100%覆盖率目标,完成10个镇办基层文化中心和文化图书总分管制建设,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0个,积极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演出活动,全年组织文化惠民下乡演出75场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县共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8类、147个项目。旬邑“彩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唢呐、咪子戏、石门爷(扶苏)传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7个项目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2019年,成功举办了全县干部职工5公里迷你健身跑比赛、陕西体彩2019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旬邑县乙级联赛、“红色邀约·绿色召唤”2019陕西旬邑马拉松赛、旬邑县第六届全民运动会,承办了邮政银行杯2019全国警察越野跑挑战赛。组织参加了陕西体彩2019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咸阳市甲级联赛、陕西省武功县太极拳和传统拳邀请赛、健康中国—丝绸之路第二届武术精英赛、咸阳市第二届全民健身大赛。[16]

旬邑中学旬邑中学

环境保护

截至2017年末,旬邑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273个。其中,医院1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共拥有床位887张。全县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13人;注册护士546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25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43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44人。[16]

安全生产

据抽样调查,2019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8元,较上年净增1513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58元,较上年净增2730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9元,较上年净增907元,增长9.1%。

2019年共有5916户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涉及17451人,共发放生活保障金7024.42万元。其中,760户享受城镇低保,涉及1379人,发放保障金1008.85万元;5156户享受农村低保,涉及16072人,发放保障金6015.57万元。

2019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数273个。其中,医院数1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887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43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446人,注册护士数661人。

2019年,全县实现90户,219人脱贫退出。壮大产业实力,建成千亩以上矮化苹果示范基地6个;开工建设生猪养殖小区3个,32栋千头标准化猪舍建成试运营。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95个。举办2019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旬邑·泰兴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退役军人军属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暨专场招聘会、旬泰金秋就业扶贫劳务协作等多场招聘会,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672人。规范爱心超市运营管理,持续推进“百家社会组织进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广泛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服务、送爱心活动,受益群众5000人(次)。扎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年累计投资3156万元,完成39处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效提升了6.67万人(贫困群众3444户11722人)饮水质量。[16]

旅游

2017年,旬邑县实现26个贫困村、2562户9898人脱贫退出。扶持贫困户建设高标准果园1108亩,培育小众产业4.5万亩,带动2302户10045人发展产业增收。完成了568户1921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危房改造建成498户。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638人,开发利用特设公岗252个、公益专岗107个。为4479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资助305.6万元,为404名生态护林员发放工资201.4万元。贫困人口新农合倾斜政策受益7586人、4233万元,大病保险救助425人、244.2万元,民政救助3702人、4095.6万元,商业补充保险救助66人、24.8万元。投资2293万元,实施了29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16]

荣誉

2019年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81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43.76公顷。当年造林6.9万亩,森林总面积达150.8万亩。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30049公顷。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12.45吨、二氧化硫511.92吨、氨氮11.85吨、氮氧化物117.3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07天。[16]

词条图册

2019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0起。[1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