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筊(jiāo),也写作“掷珓”,说法同于“掷杯筊”、温州方言的“打珓贝”,是一种问卜的仪式,普遍流传于华人社会。
有的古文献也记作“掷杯珓”、“掷杯筊”、“掷碑珓”:这些名称说明“杯”、“碑”是外地文人的记音,含义应该是“贝”,蚌壳就是蚌的贝壳。
“筊”象两个蛤“贝”,贝壳易得。闽南语“掷筊”又名“跋贝”(音“杯”)。
华中地区及西南地区称“打卦”,占具两个合起来形如牛角的前部,而不是半圆形,类型多样。
依据传统习俗,仪式内容是将两个约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圆弧凸出之筊杯掷出,以探测神鬼之意。凸面为“阴”,平面为“阳”。
掷筊是人与神灵的交流工具,人们借掷筊能获悉神灵的旨意。掷筊时先向神灵点烛上香膜拜,然后向神灵说明掷筊之原因,拿起筊经双手合十参拜之后在香炉内的香上绕一圈,然物后往地上一掷,即是一筊,合掌谢过神灵之后,再拾取地下的筊,再往地上一掷 ,须连三个「圣筊」,才算是神灵许诺。
一平一凸:称之为“圣杯”(或“圣茭”,“信筊”)表示神明认同,或行事会顺利。但如祈求之事相当慎重,多以连三次圣杯才做数。
两平面:称之为“笑杯”(或“笑茭”),表示神明还未决定要不要认同,行事状况不明,可以重新再掷交请示神明,或再次说清楚自己的祈求。
两凸面:称之为“阴杯”(或“怒茭”),表示神明不认同,行事会不顺,可以重新再掷交请示。
在民间信仰中,掷茭有几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如下:
掷茭通常向神明请示一件事最多掷筊三次。
掷茭前需在神灵面前说明自己姓名、生日、地址和请示的事情。
掷茭前双手要合住一对茭杯,往神明面前参拜之后,才能松手让茭杯落下。
占具有讲究不讲究、高级低级之分,贝壳、木板都有,苗族是把一根小木砍开为两半作占具。
还有比较轻薄的占法,清代世俗小说《金瓶梅》第八回“潘金莲夜盼西门庆”描写潘金莲:“用纤手向脚上脱下两只红绣儿来,试打了一个相思卦,看西门庆来与不来。”
汉族广泛流行掷筊这种低级的打卦方式,一些少数民族也流行。
苗族的掷筊—木片占:苗族把一块木头劈为两片,根据两片木头掷出后落地的反正情况以定吉凶。
傈僳族的掷筊—“依马”(贝壳)占:傈僳族用“依马”(贝壳)两枚掷入碗中,观其仰府向背以决吉凶。
纳西族的掷筊—“贝巴”(一种贝壳)占,与傈僳族的“依马”占几乎完全相同:纳西族的“贝巴”,是背面磨平并涂上黑色的海贝。用两枚贝壳掷于碗中,看其正反情况以定吉凶。过去在路口山洞里都放着贝巴或其仿制品,以供行人问旅途是否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