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却穴

络却穴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皮肤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该层有与神经伴行的耳后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枕动静脉等。 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其下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连于骨膜。组织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血管吻合的途径之一。

【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藏象】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传输头部浊气。

【功效】清热安神,平肝熄风。

【刺灸】平刺0.3~0.5寸。

穴位释义

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功能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穴位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临床运用

现代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近视眼,鼻炎,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日常保健

【按摩疗法】用食指指腹按揉络却穴,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长期坚持,能够治疗目视不明、鼻塞、眩晕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醒脑通络,治疗耳鸣、癫痫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倾斜45°从上而下刮拭络却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鼻塞、鼻渊等。

名解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该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