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即 基督教新教,汉语意为“基督教(Christianity 或 Christian religion)的新教会(churches)或新 教派(denominations)”;或根据德 (Protestantismus)、英(Protestantism)、法(Protestantisme)等欧洲 宗教改革中心地区主要语言中对应单词的原意译为抗议宗、抗罗宗、反罗宗、反对教、誓反教、更正教、改新教等,也经常被直接称作“基督教”),是与“ 公教”、“ 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
新教是由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 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教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词源来自德语的“Protestanten”(抗议者)。原指1529年 神圣罗马帝国举行的 帝国议会中的少数 反对派,该派诸侯对于会议通过支持天主教压制宗教改革运动各派的决议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后即以其泛称宗教改革各新教派。
目前全球约有五亿九千万教徒,其中包括 北美洲一亿七千万、非洲一亿六千万、欧洲一亿两千万、拉丁美洲七千万、亚洲六千万、大洋洲一千万,约占全球基督徒总数的27%。根据美国政府官方统计,香港约有30多万名新教徒,约占全港人口4%,最大的派别为 浸信会。中国基督教新教各教会则为了 传福音方便,自称耶稣教或基督教而不称为“新教”。一般华人所称的“基督教”较常指“基督教新教”,而非 基督宗教所有派别。
15世纪的西欧,封建体制开始瓦解。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 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新兴的 民族国家确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 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教会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新兴的 中产阶级起而反抗旧有的封建神权统治。也随着 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新观念,人们开始怀疑以神为本位的旧思想。 人文主义者大胆的揭发教会内部的腐败,这样的矛盾下悄悄的埋下了中世纪封建体制的崩溃以及宗教改革的种子。
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 14世纪的一些 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的 威克里夫派以及 罗拉德派、 波希米亚的 扬·胡斯派和意大利的 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 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 瑞士, 加尔文的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到了 16世纪中叶,主要宗派都已可以与 旧教抗衡。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 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的 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的 威斯特法伦和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信义宗分布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 归正宗为德国、 瑞士、荷兰以及 苏格兰。
16世纪末到 17世纪,新教的主要宗派在教会的组织与崇拜仪式上已有基本雏形。对于教义的认定上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成为体系。新教的 神学家编写了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其内容多以繁琐的争辩以及考证为主,失去了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17世纪中叶, 英格兰的 清教徒运动要求以 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 圣公宗教会,结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了一步,产生了脱离圣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兰的 长老会、 公理会、浸会、 公谊会等等。随着移民美洲,新教也成为美洲宗派的大宗。
18世纪资产阶级在欧洲蓬勃发展,在唯物观冲击影响下,新教出现了 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要主义和 自由主义神学等神学思潮。新教内出现的不同运动都衍生不同的派系与教派,其中著名的有 灵恩运动、 圣洁运动、基督复临运动等。
主条目:因信称义 使徒保罗在《 罗马书》第3章第23-25节说到“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著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简单来说,信徒得以被称为义不是倚靠任何人为的善行或修练,而是源于神主动的恩典和赏赐,使世人因着圣灵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认罪并信靠主 耶稣基督。使徒保罗在 罗马书5:1-2也说到“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借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此教导建基于《 彼得前书》第2章第9节“惟有你们是蒙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 祭司体系、是圣洁的国度、是买来作产业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他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故此,基督徒可以用耶稣基督的血,在主面前坦然无惧地事奉他。此教导并非要信徒们轻看全时间被神呼召事奉主的神职人员,或高抬平信徒的地位;相对的是要鼓励所有平信徒,能在所有圣工上积极共同参与,同心合一来敬拜神。
此新教教导指圣经是上帝所默示,是基督教最高的权威。此教导有别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条,他们认为教会传统(例如仪式)在今日基督教的运作也占一席位。
即天主教所称的 圣事。新教和天主教的圣礼观很不同,一般来说新教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后初期本来是承认告解礼的,后来他因为认为告解礼不符合圣经之教导而否定了告解。圣餐礼被视为圣礼是因为根据新约圣经中 马太福音26:26-29记载,有关耶稣在最后晚餐中说过的话:“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因为新教一般认为圣经是绝对的权威,所以若圣经有提及的就应该遵行。
主条目:教政体制 新教一般有三种制度: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一般来说,采用公理制的教会比较多。
主条目:主教 主教制是新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几乎和天主教的主教制度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主教亦可以结婚。而天主教的主教制则是源自第一世纪初期基督教教会的主教制度,所以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
现在行主教制的新教教会已经很少,圣公会就是沿用主教制。信义宗和卫斯理宗则由各区会自行选择使用主教制还是长老制;在香港和澳门,信义宗和卫斯理宗就选用了长老制。然而,在欧洲,例如 瑞典、芬兰、 挪威、德国等地,他们则通常采用主教制。
主条目:长老 长老制,或称代议制、议会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管理区会的制度。议会内的成员由各分堂选出长老,代表该堂出席会议。顾名思义,长老会就是采用长老制的教会。采用长老制的教会有中华基督长老教会等。
公理制,又称会众制,源自于神学家 慈运理的主张,就是 主张堂会独立,堂会的主任牧师为教会内最高的决策者,并由会众决议一切教会的内部事务。很多历史比较新的教会也采用公理制,例如 浸信会、 公理会和 神召会等,以及不少独立教会。一些公理制的教会,在地区上也有一个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和权力的联会,以联系该宗派的和分堂。
公理制有一个缺点,就是常常造成教会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愈来愈少,最后甚至会使一些教会脱离其宗派独立,造成 宗派主义以及教会分裂。
基督新教各宗派对政教的关系的立场大都不太相同,虽实行 政教分离,却普遍没抗拒参与或组织政治活动。
信义宗方面,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一直也受都 德意志北部的封建诸侯支持,所以也比较偏袒他们。 路德一直教导灵家教会需顺服 公家掌权者,因为教会如与政治正面对抗,必招致失败,所以教会要支持政府。可是,这却为信义宗日后的发展种下了祸根。1932年,一些支持 纳粹的 国家社会主义基督徒成立了称为“纳粹福音基督教”(Evangelical Nazis)的党派。后来,德国信义会在纳粹德军的压力下,组织了一个支持纳粹政权的宗教组织德国基督教。 纳粹党更要求全国所有教会加入德国基督教,此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认信教会制度预做准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信义会的行为遭到不少德国人指责,因而造成今天信义宗在德国的信徒人数不断下滑。而在 纳粹德国时期,国内外的新教团体普遍没有反对战争。而个别反对纳粹德国的基督教人士,就因反对纳粹政权而遭处死。
归正宗方面, 约翰·加尔文在宗教改革后一直在民主共和的 日内瓦居住,自已也主张教会实行比主教制民主得多的长老制。加尔文强调神权,但又不是完全赞成民主,因为他认为这很容易沦为暴民政治,使社会失去目标和秩序。他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确保社会能朝向神圣目标进发。所以可以说,他不是完全赞成政教分离。加尔文宗所设计的民主和 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要实行民主 选举、神权共和。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 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
至于其他的新教宗派与教派,今天普遍也支持 政教分离。提倡政教分离的主张可追溯至 再洗礼派,而从归正宗分离出去的 浸信会,也反对像圣公会般受政府控制的教会,主张政教分离。因着浸信会在新教的影响力极大,不少独立教会也支持政教分离。另就新教内部的信徒来说,由于政教合一曾在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血腥记录,故普遍有政教分离的内在意愿。
在国外没有天主教和基督教之分的 ,他们区分就是新教、旧教, 新教就是我国所说的基督教, 旧教就是我国所说的天主教,所以 新教徒 也就是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