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登人,1957年6月生于济南。山东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生,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晋职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评聘为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治学领域为:宋代政治史、宋元明清思想文化史、历史文献的整理、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公共历史教育研究等。
·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特邀评委、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科评奖委员会高评委。
·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教授。
·在《中国史研究》发表《论“杯酒释兵权”》(1996)等论文4篇,《金匮之盟真伪考》、《论二程的天理与人欲之辨》等论文为《新华文载》全文转载或摘要。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独立出版《天理与人欲》等专著二部。近年主持出版《中华野史·一千种历代野史的整理》(泰山出版社2000)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山东省政府特批课题各一项。
·2001年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王育济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18年12月14日-16日,作为《中国古代史》教材第二代作者代表,参加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山东大学《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协办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出版40周年学术研讨会。[18]
· 2019年12月11-13日,作为高校历史学科的学术专家应邀出席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会。出席会议评审的有学术专家、出版专家和财务专家300余人,其中文理医工等各个领域的学术专家100余人。[4]
· 2020年6月29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学会成立大会在济南召开。王育济被推选为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学会会长。[19]
2001年起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委及人文学部主任委员。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002—),教育部第三届(2002年)、第四届(2006年)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四届(2008年)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系中国史学会理事(2004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2008年—),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2006—)。
主要学术代表作为《金匮之盟真伪考》(1993年)、《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诸本互异的若干问题》(1998年)、《走出中世纪:理学、实学、朴学的嬗演及其启蒙意义》(1994年)、《“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2005年)、《文化产业:学术阐释的原则与目的》(2006年)等。主持出版《中国野史.一千种历代野史笔记的标点整理》(4000万字)(2000年)。主编教育部部颁教材《中国古代史》(2000年)、《中国历史文选》(2001年);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又名《中华名族的历史与精神》)(200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研究:以史学分析和公共历史教育为主》(2006年)。
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20年第2期上发表Keeping Abreas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ciences": Dialogue and Exchange《对话与交流:与“国际历史科学”同行》。[20]
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发掘齐鲁农书的当代价值》[21](2019年04月09日)等文章。
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2](2012年01月11日)、《关于“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23]( 2015年08月23日)、《齐鲁农耕文明的“农本”思想与“恒产”理论》[24](2019 年 3 月 25 日)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