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性主要内容:“仁道药济”为乾隆廿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缅怀其御医黄元御而书。“仁道药济”意为“行仁道,以药济”也是对黄元御一生医术与医德的高度肯定。黄氏门生尊其为习医祖训。
黄元御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太医院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著书立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黄药师”、“医门大宗”、“一代宗师”。
2、详细故事阐述:授御医”及“乾隆帝赐匾额”之事,传说如下。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遇乾隆皇帝病重。 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帝疴渐沉,百医束手无策。当时,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 玉皇庙村人,深知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诏进时黄氏辞曰:“敝乃 草民,不懂军臣 大礼,恐万岁见责,有 欺君之罪。”乾隆帝 传谕:“免恕一切,至宫廷时对朕面只行叩首之礼。”并令 侍官带奉银及绫 罗缎匹为礼,再诏黄氏进宫。黄氏辞曰:“无功不受禄,敝乃布衣之士,岂敢接受。”帝怒,再赐以 五品顶戴,按品赐银,再次传进。黄氏见再难 推委,遂入宫。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虚设一帐,令宫女卧其内,只露一手于帐外,让元御诊脉。诊毕退出,侍官请处方,元 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侍官回奏,乾隆闻言心悦诚服,乃知其为良医,即令 御诊,诊后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 治所病。”帝允诺,按方配服,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元御皆坚辞不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 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常与对弈,遂号玉楸子。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随驾 武林(杭州),治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皆神效。皇帝感其学识,招其为御医,亲书御匾“妙悟歧黄”,悬于 太医院门首。黄氏于太医院任职期间医术日益精湛,治愈多起皇宫贵族的疑难杂症,晚年更是著书立说,为中医学发展做出诸多贡献。乾隆二十三年黄元御于行医、著述中积劳逝世,归葬祖地。乾隆皇帝闻讯深感痛惜,书“仁道药济”缅怀其医术与医德。“仁道药济”意为“行仁道,以药济”,黄氏门生尊其为习医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