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背部扭伤本病的发生率根据各医院的收治范围不同相差较大,约占骨科门诊病例的5%~20%但近年来由于劳动条件的不断改善,其发生率已明显降低。急性腰背部扭伤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年幼及年老患者均较少。本病患者虽可见于各行各业但60%以上为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等活动量较大的人,偶然干重活的脑力劳动者亦易发生。
急性腰背部扭伤
1.无准备活动 无论是体力劳动或各项竞技活动 如果在正式开始前能对脊柱及四肢进行由慢到快、由小幅度到大幅度的准备活动,则不易发生损伤(包括腰背部扭伤)。反之,在无准备活动情况下突然开始加重脊柱负载量 则甚易引起扭伤及韧带撕裂,严重者甚至可发生骨折(以横突骨折多见),特别是在平日无暇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者。
2.姿势不当 各项运动均有其十分科学的训练程序,教练及运动员均应重视并按程序操作 从而可大大降低腰部损伤的发生率但在日常劳动中,尤其是在平日难得有机会进行重体力劳动的家庭妇女或脑力劳动者当遇到一较重物体需搬动时,往往不习惯按先将身体向前靠拢、屈膝、屈髋,再双手持物,并在抬起(举)的同时使膝及髋关节逐渐伸直这一正常步骤,以致用力不当,将腰背部扭伤。
3.劳动方式不当 除由于不同劳动条件所造成的被迫劳动体位而难以纠正外,某些劳动者不能自行掌握正确的劳动方式,例如操纵接送患者的推车时,如果不是采用“推”而是采用“拉”的方式,则由于椎旁纵向肌群用力较大而易引起腰背部扭伤诸如此类的动作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十分多见。
4.相互配合不当 两人以上共同参加的劳动或体育运动项目比赛中,如其中一方动作不协调,则由于重力的偏移而易引起另一人的腰背部扭伤或其他部位损伤 尤其是在精神和体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5.其他原因 包括自高处跌下、平地滑倒、交通意外或生活意外等均可引起腰背部扭伤。
脊柱为承重的支柱结构。在胸椎,有肋骨与胸骨所构成的胸廓在其两侧及前方起保护作用,因此胸椎不易发生扭伤。而在腰椎 由于无其他骨骼支架支撑,前方为松弛的腹腔,因此腰椎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韧带与肌肉维持。假如肩负重物时,由于路滑、跳跃或跨沟等突发因素使身体失去平衡,则沉重物体通过脊柱的杠杆作用产生强大的拉力或压力,使腰椎所附着的韧带 筋膜、肌肉、关节囊遭受损伤。通常是在韧带、筋膜附着的骨骼处引起撕裂伤 此时大部或一部分纤维断裂,局部有出血、水肿及渗出等病理改变。
另一方面,从生物力学的观点观察,腰背部的任何活动均受力学关系的制约与协调,在保持腰背部内、外平衡的同时完成各种动作。例如,在提携重物时,如果物体的重量提物方式及用力程序均相适应,则易于完成:反之,物体重量或体积过大、提物时距中线过远、未采用膝关节先屈曲的方式等 则不仅增加了胸腰段及腰椎的负荷,且椎旁肌组织亦易扭伤。
1.被迫体位
最为多见,且程度轻重不一,其中严重者可卧床不起。一般腰背部扭伤的病例虽可起床下地活动,但由于患侧肌纤维痉挛而使患者胸腰段及腰椎前凸消失,并呈现向患侧屈曲的被迫体位。这实际上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射,以保护患侧肌群免受拉应力的继续作用。
2.疼痛
由于大多为突然损伤,因此患者自觉局部疼痛多十分剧烈,并随着局部活动、振动而加剧,平卧后则可减轻。其痛点均较固定,并与肌肉撕裂的部位相一致,以髂后上棘及胸腰段棘突旁为多见,亦可见于椎旁横突处。压痛点明显局限,有时可从此痛点向大腿后部放射,并随腹压增加而加剧。传导叩痛多为阴性,并与下肢抬举(卧床检查时)无明显关系。局部封闭后疼痛可缓解。
3.活动受限
腰背部活动因可使损伤组织的拉应力增加,导致疼痛加剧而明显受限,尤其以向健侧的侧弯、旋转及前屈为甚。向患侧弯曲时,由于可使损伤组织放松,故仍可做小范围活动。
4.肌肉痉挛
受损肌肉由于疼痛及其他各种病理因素而发生反射性的痉挛,用手触摸呈条索状,一般均较明显。处于痉挛状态下的肌肉,由于肌肉纤维频繁地收缩,而使其代谢产物增加,从而可使疼痛加剧,并再度促使肌肉痉挛,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应设法将其阻断。
5.其他
除注意各阳性体征与症状外,因本病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混淆,因此,尚应注意本症不易出现的阴性体征,如屈颈试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下肢反射异常等,均应进行检查。
许多腰背部扭伤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治,而且即使暂时治愈,复发率也相当高。所以腰背部扭伤要比其他疾病更折磨人,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庞大的健康保健资源,而发病原因却常常搞不清楚。致使许多人不断遭受持续或间歇性发作的腰背部扭伤的困扰,从而影响了工作和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X线平片上主要显示下胸及腰椎理前凸消失生及侧弯征,一般不伴有其他改变,MRI检查可显示肌组受损范围及程度,可酌情选用,CT检查仅用于伴有骨关节损伤者。
1.外伤史
腰背肌扭伤一般有外伤史。但除了明显的外伤易被患者注意外,某些轻微外伤,例如床上翻转时的用力不当、由坐位或蹲位站立起来时用力过猛或自高处取物时姿势平衡失调等,则易被忽视或遗忘,因此应注意询问。
2.临床表现
包括前述的被迫体位、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及腰背肌痉挛等,均应认真检查,并加以判定。
3.封闭试验
用0.5%~1%普鲁卡因10~20ml对痛点进行封闭。注射后局部疼痛(包括大腿后方的放射痛)立即明显减轻或消失者。
4.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上主要显示下胸及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及侧弯征,一般不伴有其他改变。MRI检查可显示肌组受损范围及程度,可酌情选用。CT检查仅用于伴有骨关节损伤者。
本病主要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其要点见。
此外,本病尚应注意与胸腰部韧带断裂,横突骨折或其他损伤等进行鉴别。
1.腰背部制动
局部制动是任何创伤组织修复的基本条件。腰背部肌腹或附着点处的撕裂范围一般较大,因此更需要局部制动,以有利于损伤组织获得正常愈合。否则,过多的活动不仅延长病程,且易转入慢性腰痛(腰部慢性纤维织炎)而使治疗复杂化。
对严重损伤者,应嘱其绝对卧床休息2~3周,原则上不应少于7~10天,而后行石膏腰围(下背部扭伤时石膏范围应上移)固定3~4周,并在不增加患侧拉力情况下适当活动。中度扭伤者除可采用卧床休息外亦可选用石膏制动的方式,这对需坚持工作而难以卧床休息的患者更容易接受。石膏固定一般持续3~4周。对病情较轻者,休息数天后,再带一般腰围、胸背支架或简易腰围起床活动即可。手法推拿及各种促使腰部活动的疗法,对早期及损伤严重者不适用,以免延长病程或转入慢性。
2.活血化淤
各种促进局部血循环及清除创伤代谢产物淤积的疗法均有一定疗效,临床上常用的有:
(1)理疗可根据病情选用超声波、高频电疗、离子透入、电动按摩及红外线照射等。
(2)药物可口服复方丹参片、云南白药、活络丹、三七粉及红花等,亦可选用各种药物外敷,包括各种跌打损伤膏药等,上述诸药均具有一定作用。
(3)硬膜外药物注射在腰骶段硬膜外注入少量皮质激素和适量麻醉药,可改善受损局部肌肉组织的痉挛状态,有利于改善血循环。但实施时应注意安全,原则上由麻醉师操作。对椎管内有病变者不宜采用。
3.封闭疗法
对急性扭伤疼痛剧烈伴有肌肉痉挛者,可采用0.5%普鲁卡因在痛点处行封闭。其深度视个体胖瘦、压痛点深浅及解剖特点而定,切勿过深,并按常规在推药前先行回抽,证明无血液回流时方可注射。每间隔1~2天封闭1次,4~5次为1疗程。一般无须另加其他药物。
4.康复期功能锻炼
在3~4周后损伤处即逐渐愈合,可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求及早恢复肌力。早期锻炼不宜过多,先从静止状态下肌肉自主收缩开始,无明显疼痛后再增加活动量。
5.对症处理
视病情需要可给予止痛、镇静及安眠药物等治疗。
经正规治疗者,95%以上可完全愈合而不遗留有任何后遗症。治疗不当时,则易转为慢性劳损性腰背痛,主要是由于撕裂伤处愈合不良、瘢痕过多及肌肉松弛等因素引起。
预防:
在此种损伤病例中,约50%以上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发生,主要措施如下所述:
1.劳动前的准备工作 不仅是不经常进行体力劳动者 即使是天天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应在正式劳动开始前适当活动腰背部,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对偶然参加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更应如此。
2.掌握体育训练(锻炼)中的要领 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均有其十分科学、合乎解剖生理要求的训练要领,并已经过实践反复修改,证明既可提高竞技能力.又可预防运动伤,包括剧烈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因此必须遵循该要领进行训练.切勿因自行其是而引起损伤
3.动作要量力而行 对各项劳动与运动,每人均应根据个人的体能量力而行,切勿勉强,以防因发生意外而得不偿失。
4.腰部保护 对腰背部肌力较弱或活动强度较大的活动,应预先用宽腰带将腰背部保护起来,以增加腰背部肌力 正如举重运动员或摔跤者所戴的宽条状护腰一样。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补充营养,宜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多吃蔬果,如香蕉、草莓、苹果等。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蜂胶等。以此增强个人抗病的体质。平时还要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以避免疾病反复发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