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出生于江西丰城;
1978-1984年,在原上海铁道大学(现同济大学)土木系铁道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习,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6-1989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生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1-1994年,奥地利Innsbruck大学访问学者;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9年,荣获第四届“詹天佑人才奖”;
2001年,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2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2005年,被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
2007年,美国Kentucky大学高级研究员;
2007年10月,担任华东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0年,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2年2月14日,主持完成的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1月,任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2月,卸任华东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
雷晓燕是“井冈学者”、“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选,是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江西省科协常委,江西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铁道学报》、《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
截至2013年9月,其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招标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及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等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8]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国家新闻总署首届“三个一百”自然科学类原创图书1部,主持通过省部级科研鉴定项目8项。
其主持完成的项目《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华东交通大学担任主持单位,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等五家合作单位联合完成。
以雷晓燕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结合中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问题,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产学研”联合攻关,在车辆轮轨诱发环境振动和噪声分析理论,构建环境振动与噪声大型评价预测平台,研发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工艺和标准,以及环境振动和噪声产品的产业化等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装备。课题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7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5部。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工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尤其对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累计2.87亿元,间接效益64亿元。他先后主持的铁道部“五千吨重载列车对轨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措施”,“曲线钢轨调边使用技术条件研究”两项重大攻关项目,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两项课题于1996年和2001年通过了部级鉴定,第一次解决了重载列车对轨道结构的影响以及曲线钢轨调边等问题。
其成果“岩土工程接触问题数值分析方法”被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龙驭球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大位移接角摩擦理论、消除接触摩擦单元界面虚假应力振荡现象及三维锚杆单元理论,这三个方面是研究者第一次得到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撰写的《铁路轨道结构数值分析方法》被杜庆华教授认为是:“我国在铁道工程学科系统介绍用数值方法分析铁路轨道结构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科所沈珠江研究员在读了雷晓燕的另一部专著《岩土工程数值计算》后认为:“该书是第一部深入浅出地介绍岩土工程中的各种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用算法的著作,对岩土工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雷晓燕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正是中国高层次科研人才奇缺的时期。那个年代里国家培养的博士,在一般的高等学府中很少。清华大学每年培养几百名博士,他们之中能够到江西省来工作的几乎没有,雷晓燕是唯一的,并且这个记录持续了将近十年。因此,其被学术界广泛的认为具有贡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001年,雷晓燕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从事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合作教授、日本九州工业大学Noda博士认为其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渊博的学术知识,对其表示了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