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开国小言
【年代】现代
【作者】陈毅
【体裁】现代诗
开国小言
一九四九年十月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天安门上望,京阙焕新彩①。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②。
天安门上望,红旗翻作海。万岁涌潮来,军民真主宰。元首耀北辰③,元戎雄泰岱④。群英共检阅,盛业开万代。
人民庆开国,宇内浸狂欢⑤。幽燕秋花发⑥,从此岁不寒。一九四九年,国际庆伟观。东方红日起,火焰照人寰。
革命久从戎,胜利不自期。盛曲今眼见,此生信不虚⑦。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⑧。拙句何足数,避席让群贤⑨。[1]
①京阙:京城,这里指北京。阙,古代宫门外左右对称的楼观,常用以代指皇宫或京城。
②流血三十载:指中国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整整30年的流血斗争。
③元首:指毛泽东。北辰:北极星。《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拱之。
④元戎:最高军事统帅。这里指朱德总司令。泰岱: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
⑤宇内:世界,这里指全中国,与下一节中的国际相对应。浸:沉浸。
⑥幽燕:河北省北部在古代属幽州或燕国地区,这里指北京。
⑦信不虚:信,的确;虚,虚度,白白度过。
⑧雅言:宏伟、庄严的作品。雅,正。
⑨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座,离席是表示让开位置的意思。[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在北平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豪迈地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出了由毛泽东任主席的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出席了这次盛会,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会上致词,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他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朱德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尔后举行阅兵式,检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陈毅在天安门上参加了开国大典,并即兴写下了这首《开国小言》,以记大典之盛。[1]
1949年10月1日,对于近百年来倍受外侮与内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旧制度永远地划上了句号,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新中国如一轮红日喷薄升起于悠久古老的华夏大地。对于一个投身革命即为家,南北征战20多年,矢志用自己的热血使中华大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革命老战士来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分享着开国盛典中亿万人民的尽情狂欢,陈毅的心情该有多么激动,又会有多少飞翻的思绪涌入心胸啊!这首《开国小言》,即是一个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斗,又亲眼目睹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见证人所书写下的一组壮丽的史诗。
全诗以五言句式写成,共有八章,分三个层次。前三层以反复咏唱的形式描写了开国大典的历史盛况,并由眼前景象,追忆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由于作者是站在天安门城楼礼宾台上,所以对大典盛况的描绘是以天安门上望为视角的。从城楼上向下看,首都30万群众集聚天安门广场,组成了一片人的海洋。当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城上城下的人们不禁仰头注目,将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永远留记在脑海中。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象征着祖国山河从此改换了颜色,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是值得万众共庆的。陈毅同志20年代初期在北京中法大学求学和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时,曾亲眼目睹过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北京城残破景象,并在1926年参加和领导三一八爱国群众运动时亲身经历了段祺瑞反动政府预设埋伏开枪杀害请愿群众的惨案。而今看到北京城里处处焕发出新的光彩,不仅思想如泉涌,浮想联翩。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在这庄严喜庆的时刻,作者想到新中国的诞生,是亿万人民长期浴血奋斗的结果,是无数先烈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自由之花终于在中国的大地上开放了,然而自由之花的开放,红色旗帜的飘扬,又浸润凝聚了多少烈士的鲜血啊!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后,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了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史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陈毅的诗句表达了同样的纪念深情。当然,先烈们的热血没有白流,军民真主宰的日子终于来到了。那如大海般鼓荡起伏的红旗,那如涌潮般阵阵响起的万岁声,不正是亿万军民发自内心的由衷喜悦的表现吗?物换星斗移,山河换新颜,普天庆胜利,红旗翻海浪,这是多么令人振奋、令人激动的景象啊!这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陈毅的壮丽诗句将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兴旺发达,弥久而常新,永远给人以美好的回忆。
中间三章以满腔的热情,歌颂了伟大的领袖和中国革命辉煌胜利,深刻地表现了这一隆重节日的深远历史意义。陈毅对在中国革命长期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代领袖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等深怀敬仰之情。在万众欢快的开国大典上,陈毅以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东方红日起,光焰照人寰,唱出了对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一轮红日升起于世界东方,光焰照亮了人间,诗人以宇内浸狂欢、国际庆伟观写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新中国开国的无比喜庆,并以盛业开万代、从此岁不寒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大业的辉煌起点,人民中国将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诗的最后两节,表现了作者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和谦虚谨慎的高尚精神。陈毅是一位持枪跃马经殊死(张茜诗语)的革命老战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几十年,功勋卓绝,声名赫赫。然而他从投身革命之日起,即抱定在血雨腥风中取义成仁的念头,准备好此头须向国门悬(《梅岭三章》),所以,他说自己革命久从戎,胜利不自期。而今,亲眼目睹了开国盛典,自己几十年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终于在今天诞生,可谓此生信不虚了。这里的胜利不自期,也包含了作者于革命成功之日,不以功臣自居,居功自负的意思在内,表现了作者无私无我的革命情怀。末章的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是说光辉灿烂的中国现代革命历程需要史诗式的大作品去反映开国大典的盛况,需要宏伟壮严、典丽雅正的诗篇来颂扬。作者谦逊地自称自己的上述诗章是小言、拙句,不足以记开国之盛容,所以要避席让群贤,也就是让开位置,让更有诗才的人来做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和开国盛典的歌手。末章的四句,言的是文艺创作,实际上也包含了这样的寓意:新中国诞生了,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是一项宏伟壮丽的伟大工程,而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做出更大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靠民主建国,需要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广开言路,广纳贤才,发挥社会各界贤达的才能。自己虽然在战争年代为革命立下过功劳,但不值得以此自傲,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还需要谦虚谨慎,再接再厉,继续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在几年后所写的《赠郭沫若同志》一诗中,陈毅写道:我敢说,我们正在创作一首伟大的诗篇/我们所有参加工作的都是诗人/我们需要诗,歌颂我们的理想/我们需要诗,歌颂我们的劳动/我们更需要诗,评比我们自己/在探险的道路上鼓励攀登。(1957年5月作)这段诗句正可以用来作为《开国小言》末章的注脚。
这组诗章流畅明快,通篇洋溢着开国的喜悦和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前三章描绘开国大典的盛况,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中间三章议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象深刻而又饱含着诱人的畅想。末两章言词谦虚恳切,词约意丰,深蕴寓意。全诗用比、用字也都颇有讲究。取譬如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东方红日起,光焰照人寰,用字如幽燕秋花发,从此岁不寒、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都既贴切自然,而又富于诗的韵味。[1]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24年至1926年曾任北京学生总会的党团书记、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组织部长、中共北方区委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兼中共北京地委国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1926年3月参加和领导了北京群众抗议"八国通牒"的斗争。同年被派回四川万县工作。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与朱德领导的湘南暴动,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同年4月,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先后任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1929年至1934年历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赣西特委书记、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代理军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建国后任上海市市长、华东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为中共第七、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