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

目录导航

出现起因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全面爆发,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1937年8月,我国正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时期。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既“唯书”又“唯上”,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损失。如何克服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应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新形势,制定正确的策略,成为摆在党面前的严峻任务。这也是《矛盾论》写作的主要动因。

主要内容

《矛盾论》由一个引言和六个部分构成: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论》从宇宙观的高度,发展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批评形而上学只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基本观点。《矛盾论》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矛盾论》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阐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矛盾论》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重要影响

《矛盾论》围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紧密地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深刻地批判了教条主义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主观主义者的形而上学路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